新会老地方石涧的ldquo合掌石

北京医院手足癣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210410/8833734.html

第十九期

作者/黄文婷

石涧,亦称灵溪,自古以来就是风雅之地,可听泉,可煮茶,可抚琴,可吟诗。我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辈曾经和石涧的山水木石诗意相处,明清时代的文人雅士相约石涧,抚琴煮茶,留下不少歌咏石涧的佳作。

石涧古迹众多,那些铭刻在石头上的亦豪亦秀的文字,更见证了古人对石涧的深厚情意,如今读来特别耐人寻味。我相信,石头刻字,必有故事。石涧问石,亦是一桩难中求真的雅事。近两年,我屡次行走石涧,追寻先人足迹,先后寻访了四处古石刻,亦有幸聆听了石涧村长者口述的传说与故事。

合掌石

01

溪流旁边,奇石天生。两石结缘,世代相依,浑然成洞,宛如合掌,人们称之“合掌石”。初见合掌石,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块石头合拢一起,恰好构成一个洞口呈三角形的石洞,堪称石涧奇观。正因为合掌石是知名的石头,石旁的山坑被称为合掌坑,周边一带的大片山地被统称为合掌石,上世纪六十年代,石涧林场曾经有一个生产队被命名为合掌石生产队,石涧的一个石场也叫作合掌石石场。

▲冬日暖阳下的合掌石小蔓摄

合掌石的神秘,缘于石洞内壁留下阳刻的楷书“泉石”二字,未见落款,作者成谜,留下了“石刻年份不详”的悬念。这次带领我探访合掌石的是新会博物馆外作部主任罗海涛,他说几年前就发现“泉石”石刻左侧有一处疑似被刻意清理的痕迹。围绕这两个迷离的刻字,我们面壁思索良久,却未敢妄下结论。早在十几年前,新会著名书法家陈福树曾经对石涧石刻进行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他认为合掌石上的“泉石”二字属于民国时期的石刻作品。

▲合掌石洞内的刻字小蔓摄

泉水从合掌石左侧逶迤流过的合掌坑,野趣盎然,流泉叮咚,敲石浅唱,风摇大树,送来阵阵清凉。忽然想到合掌石内壁所刻的“泉石”二字,正恰切地表达我眼前的画面啊!我猜测从前那位刻字人,操刀之前应该欣赏过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吧?合掌石石洞门前,不知何人在何年何月何日摆下一张石头茶桌,大石块当茶几,小石块当茶凳。可惜茶人不在,茶席虚设。

从合掌石下山,我们到石涧村访问了年纪最大的村民徐伯。他很熟悉合掌石,对合掌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放牛、割草、采草药,都经过合掌石,无数次喝过合掌坑的山泉水,也曾躲在合掌石的石洞避雨。他记得合掌石里面有字迹,但说不清是两个字还是三个字。

我告诉徐伯,合掌石洞后面的空隙塞满小石子,地面留下棉絮和布条,感觉好像有人生活过的痕迹。徐伯解释,民国时期,确实有个可怜的女人居住在合掌石洞。那个女人是石涧村村民老周的妻子,因为不幸患上传染病,被迫远离人群,寄居合掌石。他依稀记得,小时候见过那个女人的丈夫送饭到合掌石。

随后,村民张天来老伯向我讲述的合掌石故事,更加悲伤。合掌石从前有一对苦命的老夫妻,他们的儿子突然被山贼绑架,因为家穷交不起赎金,结果儿子惨遭山贼杀害。后来,他们常被石涧村的恶霸欺负,最后甚至被赶出村庄,从此只能以合掌石为家,在山间度过余生。张伯少年时代经常到合掌石放牛,曾经见过那对老夫妻在洞口烧柴煮饭的情景,他还饮过老夫妻煲的茶水。

原来,合掌石亦是一块慈悲的石头,经年累月为一对患难夫妻遮风挡雨,为他们撑起一个安身立命的小巢。

“太清异趣”石

02

在石涧九龙窟,有一块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的石头,因保留着珍贵的清代石刻字迹而被载入新会县志。石头上面刻着“太清异趣”四个刚劲有力、线条流畅的行书大字,涂抹着红漆,落款为“崖山野人”。崖山野人名叫张总章,号崖山,是新会清代诗人和书法家,著有《崖山诗草》和《奇山山房集》。他留下的“太清异趣”是新会并不多见的古代摩崖石刻,也是圭峰山脉字体最大的古石刻。这四个大字,让平淡无奇的石头添上了笑傲红尘的潇洒,以及百年风雨吹不散的趣味。见字如面,风摇树影,似是故人来。这块刻字的石头,必定附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太清异趣”石刻小蔓摄

我看了“太清异趣”之后下山,顺道进入石涧村访问村民,却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老一辈的石涧人竟然都不知道“太清异趣”,只知道“四个红字”。原来,对于“太清异趣”石刻这一带,石涧人口耳相传的土名叫做“四个红字”。因为老一辈的石涧人都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但数得出“太清异趣”一共是四个字,于是便称为“四个红字”,这种简单直接的叫法,一直流传下来。历年来,“太清异趣”这块大石头都是石涧人心目中的一个地标,他们常说“我今天去四个红字割草”。有的村民吩咐放牛的孩子,就会叮嘱一句“你不要离开四个红字太远哦!”而小孩子也明白,以四个红字为中心,站在石头傍边呼唤一声可以听得见的距离,就是家长圈定的安全范围。

石头的故事,往往跟人的故事紧密相联。一位老婆婆告诉我,这块大石头曾经是石涧女人的餐桌。过去村妇们到那一带参加集体劳动,或者割草,一去就是一天,早上出门就带上饭菜,路过四个红字就放下饭篮子,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大家就陆续回到石头边,集中一起吃饭。那是一天之中最愉快的时光,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笑容代替了倦容,虽然各吃各的饭,但瓜菜通常互相分享,你尝尝我亲手腌的咸菜,我也尝尝你家制作的豆豉酱,彼此分甘同味。到了暮年,她回忆起四个红字石头,还会记得野外午餐的甘甜。

“小灵岩”石

03

山谷深处,先闻水声,后见石影。我这次慕名寻找的“小灵岩”石刻,就在石涧寿星公山的山溪旁边。石头呈长方形,坐东向西。大石上刻着“小灵岩”三个篆体字,上款为“丙辰中秋”四个楷书小字,落款为“莫倬亭题,雨村书”七个楷书小字,据史料记载刻于清嘉庆元年()。我特别欣赏“小灵岩”三个字,古典,精致,秀气,一笔一划,尽显汉字之美!

▲“小灵岩”石刻小蔓摄

此处风景如画,草木葱茏,流泉叮咚。溪流旁边上,曾经有一座寺庙和“小灵岩”石隔溪相望,可惜建筑已废,香火已灭。梵音远逝之后,荒凉的遗址上可见破烂的石台、石柱和砖头散落在杂草丛中。一道石筑的围墙整整齐齐,可见先人的灵巧。此时响起一阵脚步声,原来是一位上山采草药的老人路过,他说,人们习惯称这个地方为“烂庙”,但他没见过寺庙的模样。他告诉我,遗址上的菩提树是从前留下的,相思树是石涧林场员工种植的。溪流飘荡着大大小小的落叶,躺在石上的小树叶,被流水冲洗得只剩下叶脉,样子很美,捡起来就是一枚漂亮的书签。

这块小灵岩石,更知山中冷暖,以及人间福祸。在寺庙香火鼎盛的时代,朝朝夕夕,它曾经见过来此焚香祈福的信众,听过一唱一念的梵音。而在特殊年月,也曾见过来此吹笛消愁的天涯沦落人,听过他忧伤的笛声。据说那位吹笛人是祖籍新会的知识分子,从大城市下放到石涧林场参加劳动。他经常早起,赶在参加集体劳动之前,跑到“小灵岩”石旁吹笛。当时许多人都不理解他独来独往的行为,也许只有小灵岩石能理解他的心情,以及听懂他的笛声。

那位吹笛人离开石涧之后,“灵岩晨笛”终于成为绝唱。

“冈泉魁境”石

04

在石涧公园大石头风景区,有一条涧溪历来被新会人俗称为“大石头”。溯流而上,行至山脚可见一个清澈的小水潭,潭边兀立一块独特的巨石,石面刻着“冈泉魁境”四个楷书大字,这是民国初年邑人林槐所书。这块巨石,如今也成为石涧公园的一个地标。

我对石涧的认识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候大石头还是远离尘嚣的郊野,到大石头露营或烧烤,曾经是一种时尚的休闲方式。因为曾经亲历其境,我知道,这块“冈泉魁境”巨石,见证过无数青春欢畅的笑脸,以及泼水嬉戏的画面。

近几年常步行至此,总会小坐片刻。静观瀑布从圭峰山上倾泻下来,拍击着布满裂隙的巨石,发出清亮的婉转之音,泉水分流后敲击小石,亦犹如指尖拨弄琴弦,美如天籁之声。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柳宗元《石涧记》中的名句:“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这块大石头,亦是一块知音石,曾经听过许多年的琴声。

▲大石头听琴周学勤摄

年夏天,我在石涧参加过一场别开生面的大石头音乐会,几位音乐爱好者相约在此吹拉弹唱。我因此认识了曾在石涧当过三年知青的胡大叔,他告诉我,六七十年代的石涧,鸟语花香,野趣横生,对石拉琴,可以忘却烦恼。每逢琴声响起,这块大石头会变成忠实的听众。那时候,他收入微薄,却舍得花15元买一把小提琴。周末的黄昏,他约上一位以卖雪条为生的琴友到石涧拉琴。大石头旁边,流泉飞瀑伴着《小路》的优美旋律,一对知音,完全陶醉于浑然忘我的音乐世界,生活里有了音乐相伴,总觉得时光充盈,穷亦穷得浪漫。如今步入晚境的胡大叔琴心依旧,常和琴友相约大石头,对石拉琴,拉开了一幅琴石和鸣的山水画。

自从这里变身为石涧公园大石头风景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探幽嬉水。但石头还是原来的石头,它听尽了风声雨声流泉声,更喜欢聆听琴声。正如胡大叔一样,我也相信石涧的石头会听琴,飞瀑如歌,琴声如诉,石头是永不离席的知音!

“救命窟”石

05

从“小灵岩”石往山顶方向攀登,到了山腰就会望见一块长方形石头,这就是石涧村民熟悉的“救命窟”的标志物。山上树木茂密,没有现成的山路,人们望见这块巨石,就明白已经来到土名叫做“救命窟”的地方。这块没有刻字的石头,却留下一个口耳相传的故事。

年初春的一个早晨,我坐在石涧村村民张天来的家门口,听三位村民讲述“救命窟”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炎炎夏日,石涧村一对母子相伴上山割草,母子俩感觉口渴的时候,到处寻找水源不遇,就在几乎支撑不住的关键时刻,走近一块石头,一阵隐约的泉水流动的声音,让母子俩喜出望外,循着流泉声音寻找水源,拨开石头旁边的草丛,果然见到一道清澈透明的溪流。母子俩都伸出双手,掬一把泉水往嘴里送,如饮甘霖。这位母亲感叹:这水真是我们的救命水啊!下山后,这位母亲将山上的经历告诉村民,村民们都觉得这块石头有灵性,于是将石头所在的山窝叫作“救命窟”。

救命窟的传说,表达了村民对一块石头的感恩。假如从前的石涧村民识字,也许会在这块石头刻下“救命”二字。

村民张天来说,救命窟石,就像一张天然的石床,劳动累了,躺在石头上感觉很舒服。村民陈爱英回忆,以往在救命窟砍松树或割山草时候,女人们都喜欢坐在石上歇息,聊天。

可惜讲述“救命窟”故事的村民都已进入迟暮之年,再也无法给我带路了。跨越两个年头的石涧问石历程,尽管艰难曲折,却也无怨无悔,唯一的憾事,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传说中的救命窟的石头。

作者介绍

黄文婷,江门市新会区融媒体中心侨刊部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从事媒体工作20多年,曾获“新会十大杰出青年”“江门市优秀文艺家”“当代十佳散文作家”等称号。已出版主要著作:《错出一段美丽》《带锁的日记》《走过纸婚年》《永远的长木椅》《一段美丽的错误》(台湾版)《精神贵妇》《一张餐桌的距离》《缘来结识你》《红袖约》。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新会老地方》专栏由新会本土作家黄文婷主笔,书法家苏华题写栏目名。本期文章标题“石涧问石”由新会书法家陈福树先生书,照片由小蔓、周学勤拍摄。

本期内容同时在6月5日《新会侨报》上刊登

往期回顾

1.走进新会学宫,感受新会千年文化的底蕴……

2.问禅、望星、求雨、跳崖……圭峰山的这些历史故事,你都知道吗?

3.葬字、吟诗、寻井、游亭......一起探寻圭峰山的历史故事

4.岁月如歌,紫水流年……新会这条河,有着如此浪漫的色彩

5.心上船山!《新会县志》记载“上有巨石,如船浮动”,说的是……

6.象山秋月、象山书院……象山里这些风雅之事,你都知道吗?

7.在象山秋月台赏月、吟诗作联,感受诗情画意......

8.父爱铺路、凉鞋暖心、温蛋传情……司前古驿道的这些故事,你都听说过吗?

9.紫水河上发现一座桥的遗迹,原来它曾经是……

10.梦回慈溪,品味书香盈袖的日子,聆听悲壮的历史故事……

11.这里有“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美如仙境的世外桃源……

12.大泽张村,发生过“一斗米换一片森林”的趣事……

13.带你看“杀人石”,讲述“古兜通”捉贼的故事……

14.揭开“古兜天梯”的神秘面纱,讲述“大力士”与“白云菜”的故事……

15.这间知青小巢,蕴藏着几十位知青的青春记忆……

16.圭峰山下发现一座神秘的老建筑,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17.这些新会老渡口,总有一个唤醒你的记忆!

18.讲述“女屋”的故事,回忆“偷菜节”的快乐……

运营丨新会广播电视台网络信息中心

编辑丨阮晓雯

责任编辑丨陈长灿

监制丨夏景星

来源丨新会侨报社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7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