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居然可以从新会陈皮开始

我所说的“你”,并不是“恒安泰”补品药行的老板张南生;也不是他的补品药行在筼筜街道湖滨二里6号室,闽南大酒店左侧翼底下老旧的街区平房。而是我一直以来在苦苦追寻但又不得法的养生之道。

说实话,要不是朋友给我发了位置图,还到闽南大酒店侧翼的农行等我,我即使从他的店铺走过十遍,我也不知道,居然张总的补品药行这么牛逼。这也许就是人家说的“低调的奢华”吧。

因为从外面看,张总的“恒安泰”有一个凸出的小房子,我想大概是老厦门街区的一个特点惯例……房东搭盖起来用作小厨房,现在用作他的简易茶室,很低调。架子上只有几个坛坛罐罐,几盒样品。一点都不起眼。这个茶室不大,甚至说有点局促。但从小茶室的门左转走进抬头挂着“恒安泰”牌匾的店里,这才发现原来低调的奢华都在此处……满屋子四周的墙上都是货品展示柜。展示柜的中药补品在射灯的灯光中不禁让我有作家高晓声创作的短篇小说,曾获得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上城》所描述的感觉:傻了眼……满屋子(包括里屋的仓库)都是海参;各种各样的人参;鱼胶;鱼鳔;他们亲自到西藏收购回来的冬虫夏草;西藏松茸;新会陈皮;马来西亚燕窝;……。

这些年,我断断续续的在看刘希彦写的解读张仲景《伤寒论》的书:《大医至简》。目的不是想当一个张仲景那样的名医,去悬壶济世;就是想懂得一点养生之道皮毛,也好践行当年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说的话:“保养好自己身体,老了别给孩子添麻烦。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别给社会添麻烦。”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伤寒论》虽然有刘希彦的解读,但它不是那么好懂的,一路走来,啃得磕磕巴巴,始终不得要领。

认识张南生,我这才发现,我的学习很难维续问题就出在,中国的养生之道,是药、医、道三者合一。缺一不可。认识药是学医的前提;道是学医的方向;医是药的延续,道的体现。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悟?原来我发现,操着满口潮汕腔闽南话的张总,出生在广东普宁,从十几岁开始就到药店当药工,一步一步走来,该考的证都考了。从事补品药行30多年,他靠的是从十几岁开始当药工积淀下来的丰富的药学知识。他说,他把眼睛闭上,只要手一摸,鼻子一闻,就知道这是什么药。

我《伤寒论》读不下去,就是缺少像张总这样的药学知识。不懂药何以学医?虽然我们不必像神农那样尝百草;李时珍那样背起药篓上山采药亲自编写《本草纲目》,但如果不从中药的性状开始;从中药的加工炮制开始;从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学起,一切养生之道,皆是赵括的纸上谈兵而已。

01

最好的药房是厨房;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粤港澳人深谙此道。所以难怪经常用中药材煲汤的香港人成了长寿之冠:香港的人均寿命比长寿大国日本的人均寿命还要长,香港女性的人均寿命达到了87.66岁,男性的人均寿命也达到了81.7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城市,而大陆的平均寿命却只有76.1岁。

认识了张总之后,我忽然有一个感想:养生之道太虚无缥缈,还是学粤港澳大湾区的人从药膳煲汤开始;药膳煲汤太虚,就从新会陈皮开始。

新会陈皮,因为是近代中国出口东南亚日本的紧俏货,又叫“广陈皮”。号称:“百年陈皮,千年人参”;“一两陈皮一两金”。

张总告诉我,他每年都得到新会的核心产区收购陈皮。去年他一次性就采购了2吨的上好新会陈皮。绝对是原来母株的,不是嫁接的;更不是外围产地的。他送的一小袋新会陈皮未泡闻而醇香四溢。有其他杂皮所没有的“油胞”在陈化过程中转化为“醇类”“果香味”,而不是其他杂皮所拥有的药味。泡起来有琥珀色。从外表上看,外皮呈猪鬃纹路,有许多凹入的油点,有光泽、油气,皱缩感、层次感明显。呈整齐三瓣,基部相连,裂片有向外反卷现象。普遍情况下,外表面有疤痕。

我按照我做了大量功课,试了它的质地,的确是较柔软有韧性。内囊为淡黄白色,海绵浮松状明显,圆形油点分布稠密。

张总送我的新会陈皮应该有5年以上,10年以下吧。我是兼职做过单一麦芽威士忌讲师,研究过一点白兰地,葡萄酒;也略懂一点茶道皮毛的人,我很清楚,全世界所有的味蕾地图都是通行的。他的陈皮喝起来甘、香、醇、陈。带有新会陈皮独特的浓郁的自然香味,醇厚浓郁,味轻微辛(辣)而不甚苦。但因为陈年时间还不够长,譬如,长到10-20年,所以,口感中还有些酸的味道。但我已经是很感谢了。能喝到这么好的陈皮。

不管怎么说,新会陈皮由于其挥发油种类多,所以口感丰富;而且会由于时间的陈年变得越来越甘醇而有奇香。而不会像其他陈皮那样香气微弱、单一,其口感或甜,或酸,或苦,或涩,且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02

人生总需要一个切入点;养生也不例外。我想,陈皮就是我的养生切入点。我的养生之道就从陈皮开始。

为什么我选陈皮作为突破口?因为陈皮可以健脾和胃、行气宽中、降逆化痰。理气……气行走顺,不气滞则脾健。什么叫脾健?就是运化功能正常,这样痰湿就不生了。脾生痰;肺储痰。脾一健运,水湿就不可能内停;肺的水汽布输就可以正常。那如何是“降逆”?就是顽固性打嗝。陈皮的功能之一便是降逆。

我出生在困难时期,又是双胞胎,先天不足。所以经常会打嗝。一打嗝便要中医开中药调理才能好。而胃不和,自然胃胀,饮食不思,胃口不好。入夏以来,湿气太重。上月去杭州旅游之前,就中暑了。后来喝了正气水,方解。但杭州回来之后,还是反反复复。直到有一天友人带我去做盲人按摩,刮痧拔罐之后才得到比较根本性的改观。整个后背,惨不忍睹。但还是早上有睡不醒之感;在睡觉处于一个排泄的放松阶段的时候,喜欢流口水;痰多;舌苔厚腻;头晕沉重;懒得动弹;多梦。

我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养生,养生,养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养的就是生活的质量,品位。要知道,中医有一个理论就是:“怪病多痰”。就是说,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怪病,我想其中一个缘由就是痰引起的。所以,陈皮常与半夏、茯苓等配伍,治疗多种痰症,如痰湿咳嗽;痰蒙清窍,引起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痰热扰心引起的胸闷心悸,烦躁失眠等症,如二陈汤、导痰汤、涤痰汤、温胆汤等。也因此,广东人经常用陈皮做菜和煲汤。

但新会陈皮,毕竟是药。是药三分毒。它味苦、辛,性温。它理气,如果你气虚,你就不要喝它了;它燥湿,但如果你没有湿气,你本来就燥,“五心烦热”(两手心、足心发热及自觉心胸灼热、烦躁不安),阴虚火旺,你喝它就上火了;它化痰,但如果你是热痰(黄,浓,黏,稠),喝它就不对了。

所以,最好先找中医明了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当然,这是被西方医学改造了的所谓“现代中医”的说法。张仲景之前的“古中医”只有“阴阳”两个字;《易经》只有“变”与“不变”两种情况。“一阴一阳之谓道”。关键在于“配伍”。今天的量子力学也证明了阴阳之道的正确性:所有的物质都是能量,所有的反物质也是能量。正能量和负能量,正负之和为零,这就是“太极”,就是“道”。所以,我们要善于根据自己的身体不同时期,不同情况,进行配伍。医道就是配伍的艺术。譬如,怕喝陈皮上火,就放点滋阴的枸杞搭配;或者用湖北恩施的藤茶搭配。

养生,要养对的,不一定是养贵的。对我这样的“贫下中教”来说,张总这里的一盒20几万的鱼鳔;一棵5-6万的美国野山参;每年从西藏一次性收购的多斤虫草;……,对我来说太奢侈了,我够不着,也用不着。我维新会陈皮是也。他请我喝的,用多条,每条30多元的西藏虫草泡了5-6年的酒;叫老中医开药方,泡了20年的药酒;用野黄芪,灵芝等泡的茶,我只能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品一品就不再想了。

其实一味陈皮,如果用得好,搭配的好,又何尝不能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那样:“半步崩拳打天下”呢?!在古代,张仲景就擅长用桂枝;民国时期给胡适先生治过病的名医陆仲安就非常擅长用黄芪,人称“陆黄芪”。我就来个陈皮养生吧。或许将来哪一天,人家看我童颜鹤发,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给我一个绰号:“林陈皮”也未可知。

起稿于林语斋;完成于环岛路“本筑山海”。

学文,中国养生文化爱好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78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