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在什么地方在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www.bdfzkyy.com/

崖山海战,中国人不愿过多提起但又不得不直面的一场大战,历史课本中只是用简短的几句话概述。此战后,享国年的大宋王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有太多的王朝兴替,一个王朝的灭亡对于今人来说也就是一桩历史事件,大多无感。然而,崖山之战的失败、宋朝的灭亡却让华夏儿女刻骨铭心。

崖山大战前发生了什么?

宋高宗绍兴十年,宋军在抗金的多条战线取得胜利,形势一片大好。十一年四月,宋高宗收三大将兵权,腊月二十九(年1月27日),岳飞被害,奋战十年的抗金成果被彻底断送。宋高宗、秦桧以屈辱的割地、纳贡、称臣,换来了二十年的安稳日子。

绍兴三十一年(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此时,岳飞、韩世忠、刘琦等一班能打的将军均已离世,惊慌失措的赵构借鉴了宋徽宗的经验,于三十二年宣布退位当太上皇,宋孝宗继位。

宋孝宗是南宋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个皇帝,继位伊始,宋孝宗即下旨宣布给岳飞平反,起用老臣张浚都督江淮军马,主持北伐。隆兴元年(年),张浚派李显忠和邵宏渊出师北伐,先后攻取灵壁县、虹县(今安徽泗县)、宿州(今安徽宿县),形势大好。然而,由于张浚未能很好地调解二将的矛盾(邵宏渊嫉妒李显忠的战功),导致在金军反攻时邵宏渊拒绝出兵配合作战,名将李显忠力战败退。金军乘胜掩杀,宋军大败,损失惨重。

宋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宋孝宗此后专心理政,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由于治国有方,朝堂上一改高宗时的贪污腐朽,加之没有战事的干扰,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乾:乾道,淳:淳熙)。

淳熙十六年2月(年),宋孝宗禅让给宋光宗。很不幸,宋光宗是宋朝所有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继位时已经43岁,身体弱,而且他有个最大的毛病——惧内,李皇后是有名的悍妇,导致“政事多决于后”。不过,李后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参决朝廷大政,她操心的是如何为自己娘家争取利益。由于女人及围绕皇后身边的太监权力巨大,而这些人都是无才之辈,朝政也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

绍熙五年(年)七月,宗室赵汝愚、大臣韩侂胄等人在太皇太后吴氏(高宗皇后)的支持下拥立嘉王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

宋宁宗继位后,宰相赵汝愚推崇程朱理学,与韩侂胄陷入内斗。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韩侂胄是吴太后的外甥,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标准的皇亲国戚。他掌权后积极推动北伐,光宗朝被罢免的一批主战大臣(如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不过此时的南宋虽然经济富裕,却是已无能战的良将。

开禧二年(年),韩侂胄冒然北进而大败。此时的金朝就如同辛弃疾判断的处于“必乱必亡”的前夕,然而,在这场比烂的战争中南宋的将帅和军队表现得更烂。宋宁宗下旨招募新兵准备再战,同时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指挥军事。六十八岁的辛弃疾这时得病家居,任命下达后,还没有去就任,就在家中病死。

由于韩的侄孙女韩皇后去世后,韩侂胄曾反对立杨贵妃为后,杨后因此怀恨在心。在金国的唆使下,杨皇后勾结史弥远等人,于年将韩侂胄暗杀,首级送往金国,主和派把持了朝政。年,在史弥远的操纵下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向金朝称伯,自己称侄,增岁币为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

韩侂胄之后,南宋再无他那样勇于逆风而行的猛人。在他遇害两年后,年迈的陆游在病重垂危之际,满怀悲愤写下了《示儿》一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韩侂胄死后史弥远成为宋宁宗的宰相兼枢密使,独揽宋朝军政大权。史弥远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官职,朝廷上投降派势力高涨。宁宗之后的宋理宗是个无能的皇帝,崇拜理学,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先后交给史弥远、丁大权、贾似道这几个奸臣。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金灭亡后,失去了缓冲的南宋被迫直面更凶残的蒙古。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岳飞被冤杀和韩侂胄被暗杀是南宋存亡的两个关键节点,此后,国事已难以收拾。在无商鞅、诸葛亮这等大才出现的情况下,灭亡是确定的事。更何况奸臣贾似道当权,加速了南宋灭亡的进程。

宋度宗咸淳十年(年),被元军围攻了五年的襄樊陷落。昏庸的宋度宗闻知顿时昏倒,但是他仍然借酒浇愁,不久就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四岁的宋恭帝赵显继位,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

元军破襄樊后,由汉江入长江发起了灭宋战争,前面带路的是投降了元军的襄樊守将吕文焕。在汉口阳罗堡,南宋水军与蒙古水军展开决战,大败。元军顺流直下,除零星抵抗外,大多数州府不战而降。德祐元年(年),贾似道率领的水陆大军在芜湖丁家洲与元军对战大败。不久,谢太皇太后和宋恭帝在舆论压力下诛贾似道,一面发出勤王令,一面向元军乞和,不过为时已晚,宋朝亡国在即。年七月,宋将张世杰、孙虎臣在焦山(镇江东)纠集“舟师万艘,驻山东,每十船为一舫,联以铁锁,以示必死”,与元军作最后一搏。战酣,短兵相接,宋兵亦殊死战,终不敌。

伯颜在建康(南京)大摆庆功宴时,南宋朝廷上演了跑路潮。左丞相留梦炎第一个弃官外逃(后为元朝礼部尚书),接着六部官员作鸟兽散。不过短短几日,上朝的文官仅剩六人。

年1月18日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杭州),南宋朝廷遣陆秀夫等求和,称侄、称臣不成,伯颜要南宋朝廷派丞相来,吓得右丞相陈宜中也跑路了。不得已,谢太皇太后任命组织“勤王兵”救驾的状元文天祥为右丞相出使元军,被扣押。走投无路的孤儿寡母只好向元军投降,三月,恭帝被元军掳往北方。

受降前夜,老臣江万载、驸马都尉杨镇等护卫着七岁的赵昰和四岁的赵昺逃出临安,一路颠沛流离跑到温州。陆秀夫来了、张世杰来了、曾经被吓跑的陈宜中也舔着脸跟来了。不久,在被押往大都(北京)途中侥幸逃脱的文天祥历尽艰险也来到福州汇合。

五月,南宋遗臣们在福州推举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左丞相。文天祥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排挤出流亡朝廷,独自在外组织督军府抗元。

在元军的紧紧追击下,端宗只得由大将张世杰护卫着登船入海,东逃西避。陈宜中此时已经绝望,以为皇帝打前站为名再次跑路,先是去了占城(越南南部),元军攻越南后又去了暹罗(泰国)终老。

景炎三年(公元年)3月,在广州湾,小皇帝被台风卷下海,年过七旬的江万载跳入海中,他拼命将赵昰托出海面,自己却因力竭而被淹死。

端宗虽被救起,已经喝了一肚子的水,而且就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不得不浮海逃往冈州(今广东雷州湾),经此颠簸,又惊病交加,于4月崩逝。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5月,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赵昺逃到崖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被元军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擒获,其统领的督军府瓦解,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崖山在哪?

崖山,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以南约五公里的地方,这里是银洲湖的出海口,东西两面有崖山和汤瓶山矗立,银洲湖水于两山之间穿流而过汇入大海,两山宛如一面大门,扼守出海水道,因此被称为崖门。崖山海战就发生在崖门之内的水域。

实际上崖山和汤瓶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东边的崖山包括凤山、观音山、隔山、白焦山、牛牯岭等,西边的汤瓶山由大佬山、马鬃山,猪牯石山等组成。如今,在入海口处崖山和汤瓶山之间通过全长米的崖门大桥连通。

从三维地图看,银洲湖分明就像一条河流。但是在宋朝时期,崖山是一个较大的海岛,我们可以称之为崖山岛,而崖山岛北面则都是银洲湖,其中不规则地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岛礁。经过几百年的泥沙冲积,那些星罗棋布的岛礁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崖山岛北面已经几乎完全和陆地连起来了。

从卫星图可看出,在崖山岛东边有一条水道,与银洲湖呈一个Y字型汇合于现在崖门大桥以南。当年崖山海战时,元军统帅张弘范率领的水军就是从东边的水道进军,将南宋舰队围堵在出海口之内。

流亡宋廷曾一度在更南方的海南岛以北的湛江海面硇洲岛上驻扎,如今岛上仍有宋廷修建的行宫、书院等遗址存在。如果情势紧张,完全可以就近渡海去往海南岛。但宋军于此驻扎不久就掉头北返,前往崖山。从行军路线上看,这是迎向元军追兵的“逆行”之举。

是基于怎样的理由舍弃了硇洲岛(甚至更大更利于回旋的海南)而选择到崖山,至今已成为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有一种说法是海南是流放之地(苏东坡就曾被流放至此),宋廷觉得到了海南后无法面对当初因主战而被流放到海南的大臣及其家人。窃以为这个说法太过臆断,二王的年龄尚幼,流亡宋廷的几位大臣也都是忠心耿耿的主战派,没有理由羞于见当初那些大臣。我估计有如下考量:

1、海南那时候还是蛮荒之地,即便到了今天,海南的建设将将跟上大陆的步伐。如果在大陆能有一块立足之地,断不会选择直接流亡海岛。

2、越往北越能距故土的核心区更近一点,更利于号召臣民抵抗元军。

3、崖山是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利于建设成为抗元基地。

总之,这都是猜测。能够确定的是,南宋流亡朝廷把所有的身家全押到了崖山。

在崖山发生了什么?

在崖山的布防上,两位主要将领意见发生了分歧。江钲想兵分三路互相策应,张世杰担心连败之后军心不稳,兵力分散会被各个击破,且极易发生士兵逃亡,决定二十万军民聚集一处。最后,张世杰以杨太后的名义,让江钲回老家给父亲(江万载)办后事。

崖山之战失败,南宋方面在战术部署上确有失当之处,不过,张世杰的顾虑也有其道理。宋军屡战屡败,军民被元军追杀,逃亡千里,皆如惊弓之鸟。如若分兵把守,很有可能元兵未至自己先逃散大半(早先对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宋军就多次出现过未战先溃的情况)。当年被迫退至崖山的南宋朝廷在崖山上修建行宫,没想到成了南宋最后的行宫。太后、皇帝、文武大臣及随行将士、家属都居于崖山岛上,达20万人之众,船舰近一千五百余艘,坚持最后的抗争。

以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具备在崖山东南面向大海的方向驻泊。因而,宋军的舰船均集中在崖门之内的海湾内。

祥兴二年(年)正月,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各路元军纷纷涌来,对南宋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

元军只有两万余人,组成非常复杂,有汉人、金人、契丹人、西夏人、蒙古人等,其中蒙古人只有一千多人,战舰四百二十艘。元军虽然人少,但是都是精锐士兵,从浙江一路打到广东,势如破竹,士气正盛。南宋虽然有二十余万人,但是大多是家眷,真正的士兵并不多,而士兵也都是一些溃败的军队临时组织起来的,士气低落,战斗缺乏统一性。

面对日益危急的情势,曾有幕僚建议先行占据出海口,预防战事失利时可撤出残存船舰,或者上岸向西撤退。但是张世杰考虑到一旦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士兵逃亡,甚至未战先溃,因而坚决否决了这一建议。为了跟元军背水一战,张世杰下令将陆地上的建筑物全部焚毁,又下令将全部船只用大绳索连成一字长蛇阵,以增强行动的稳定性,并将小皇帝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崖门内的海湾有南北两个出口,元军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于是,顺着崖山的东边水道直下,占据了西南出海口,宋军瞬时陷入绝境。其一是撤往大海的退路被截断,其二是海上的补给线被切断。被置之死地的宋军必须与张弘范军决战并击败之。后世根据潮汐情况推断,宋军如能利用涨潮之机,派一部分战船从东北出口出,再沿东北水道绕到西南崖门外海,对元军实施腹背夹击,方为宋军最佳的战役方案。然而,宋军并没有这么做,这应该是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畏元军如虎,如若分兵,一无得力战将,二是分兵迂回的小部队不能战、不敢战,甚至未战就先行逃跑而影响了本部。

很多人会认为张世杰未能分兵对元军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是一个关键的败笔。但是,战争不是纸上谈兵,以宋军的羸弱以及当时的士气等等具体情况,让他们进行类似师直插三所里截断美军退路的壮举,似乎有点要求过高。二十万的宋军,如果除去宫人、家眷等非战斗人员,士兵人数起码也有数万,超过元军。但是其后的战争进程,虽然张世杰督军死战,仍然战败,足以说明宋军战力之弱元军战力之强。

张弘范军到达崖门后,先施以火攻,未能成功,之后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张世杰率军与元军大战,也未能击败张弘范。当时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但由于水道被截断,海路补给断绝,陆上汲水、砍柴不成,宋军“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宋军已行将崩溃。八天后,元军副帅李恒(西夏宗室)率领的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祥兴二年二月六日(年3月19日),决战。先是北边李恒军乘早潮退潮,水流由北向南之机发动进攻,被宋军击败,中午,潮水猛涨,李恒顺潮退去。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正面发动总攻。宋军知已是生死攸关之时,皆奋勇应战。由于宋军战船以大索连成一字长蛇阵,导致正面受攻击的部位与元军相比处于兵力劣势,而未受攻击的部位则只能按兵不动,无法救援接战。

总兵力虽然元军少于宋军,但是能集中兵力攻击一点,反而在交战的局部元军占有优势。假如张世杰能果断下令砍断大索,使得宋军战船得以展开,全军出击,改被动挨打为主动攻击,那么此战将会改写历史。但是历史没法假如。

海战进行得异常激烈,战至傍晚,张世杰忽然见到一条宋船降下了旗帜(也有说是桅顶绳断),随后像瘟疫一般,其他战船也纷纷降下旗帜,停止了抵抗。旗倒兵散,大势已去。他急忙一面将精兵集中到中军,一面派出一只小船去接帝昺前来自己的座舰,准备突围。

一直在舟中观察着战况的陆秀夫面对此景,知道事已不可为,深恐奸细乘机向元军卖主邀功,又担心轻舟难以躲避元军星罗棋布的舰船,招致南宋末帝被俘或遇难,因而断然拒绝来者请求。但他也知赵昺的座船笨重,又与其他舰船环结,行驶艰难。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赵昺走脱,于是便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建湖建阳镇)人,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佑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祥兴元年()为左丞相,次年2月,元军大举南犯,君实辅弼幼主驻军崖山抗元,不幸战败,驱妻、子入海后,即怀揣玉玺,负帝壮烈投海,终年42岁。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听闻皇帝投海殉国的噩耗后,其他船上的大臣、宫眷、将士顿时哭声震天。在此绝望时刻,追随流亡朝廷的十余万军民,因为不愿遭受蒙元的凌辱,便相继跳海自杀,以最激烈的方式,来表明自己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意志。

宋少帝陵

《宋史·卷四十七·本纪第四十七·瀛国公二王附》记载:

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张世杰砍断大索,率十余舰护卫杨太后突围。

“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江钲办完父亲的丧事后,带着族人匆匆赶回厓山。走到广东海陆丰时,得知崖山二十万军民已全军覆没,大哭几场后也投海而死。

四年后,被蒙元囚禁三年而不降的文天祥被杀,临刑前望向南方痛哭跪拜。大宋朝,亡了!

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正是因为宋朝尝试放弃集权农业帝国的形态,所以才会在军事上持续弱势。在冷兵器时代的东亚季风区,集权农业帝国或许是文明延续的最优选择。

崖山之后真无中华了吗?

崖山海战,张世杰、陆秀夫虽然在战术上有许多商榷之处,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让人叹服。南宋军民忠心报国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

崖山之战的失败,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被彻底地消灭了,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占领,蒙元完全统一了中国。

有部分人认为南宋的灭亡标志着古典意义的华夏文明的衰败和陨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之后元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因而有了“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的说法,并将此最早的提法硬生生安插到南明遗民的一首诗。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钱谦益《后秋兴之十三》

事实上,这首诗只是明末遗民借崖山指代明亡,抒发的是南明遗民的故国之痛。全诗借崖山海战比喻明朝败亡,抒发山河破碎,家国沦落的哀伤感情。但也仅此而已。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不是说宋祥兴二年以后中华就彻底消亡了,也不是说明永历十六年以后华夏就彻底消亡了,而是在表达对“亡天下的痛惜。

说宋朝灭亡了,中国就不存在了。那么,说这话的人你是中国人吗?华夏种族的主体不是保留下来了吗?生产关系不是继续发展了么?中华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了么?这和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完全不是一回事,他们那个才叫亡国灭种。

所谓的“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只是近些年来网络上的流言,是一些网络愤青的激愤想法,是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妄图挑拨中华民族,瓦解我们民族自信心,割裂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工具。

虽然我们现今生活在工业化、信息化的现代文明时代,但是,只要我们牢记我们的历史,我们就依然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崖山多忠魂,英烈昭千古!

----敬崖山二十万忠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16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