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域背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强调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进一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功能,落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系统化、长效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同时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进什么”“怎么进”的问题。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外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十八大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校外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与课程。本期将围绕校外传统文化融合性课程构建,分享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北京市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秀案例与研究。精选案例1一年级小豆包的传统文化初体验——课后服务背景下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课程实践案例年秋季学期,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香河园校区为左家庄分校低部校区一年级5个班的学生开展“大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系列课程”进校园活动。课程以“书法、美术、京剧、茶艺、舞蹈”等五大艺术项目的有机整合为载体,以主题实践活动策划与实施为途径,构建了通识类“主题活动课程+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体系,形成了“1+5+1”的课程模式,即提供一套课程,涵盖五大艺术门类,体验一次主题实践活动的课后服务内容。北京市朝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陈丽殷佟佳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和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立足课后服务定位,积极协同所在地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初步构建了有较好完整性、系统性、融合性的通识类“大美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系列活动课程体系。在整体工作体系建设上,运用展、研、育一体化模式,统筹校内外资源,丰富课后服务供给,采用学生“整班体验”、年级“整体推进”和教师“双师指导”,探索校内外融合育人的课后服务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凸显“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国家教育方针,将“书法、美术、京剧、茶艺、舞蹈”等五大艺术项目与美育相融合,在多种视角、多维体验、多元评价下提升学生的艺术能力、人文素养、综合发展。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满足一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家长需求以及学校文化建设特色,融入跨学科融合和项目式学习理念,提供下沉式、浸润式的以“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为目标的传统文化启蒙课程。此外,因其通识性的特征,使得该课程具有较强的迁移推广价值。精选案例2京味文化融入儿童动漫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研究顺应当今校外动漫教学的发展趋势,贴合现代现实校外动漫课堂的教学需求,把京味文化与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相融合,构建综合探究式课程,形成包括京味饮食文化、京味老字号文化、京味胡同文化、京味综合文化四个模块的京味文化动漫课程体系。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冯胜男基于“挖掘→吸收融入→结合动漫→建构创造”的课程构建思路,将传统与现代、京味文化与校外美术教育、动漫绘制与多学科知识相融合,设计出具有多维度育人目标、多样化课程形式、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校外儿童动漫课程体系,实现京味文化资源在校外儿童动漫课程中的转化与融合。于课程开发而言,一是能系统调研分析蕴含北京历史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精选经典性突出、贴近儿童生活的京味文化内容作为动漫教学资源;二是能采用跨学科融合教育,将京味文化、动漫设计与其它专业知识相融合一并纳入课程体系。于素养涵育而言,在训练儿童动漫绘制能力的同时,增强儿童对京味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力以及创造性的艺术转化思维,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对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以立足于京味文化资源和儿童立场的校外儿童动漫课程体系,助力北京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精选研究3“双减”政策下有效开展茶艺社团活动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以茶艺社团为例,探索了在“双减”政策下有效开展茶艺社团活动的意义和实践,并根据活动现状提出了促进儿童生命成长、推动社团发展的茶艺课程与活动改革策略。北京市通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李咏梅张孟春回应“双减”政策,满足儿童和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基于“科学用茶生活用茶”的活动宗旨,以讲好中国茶故事为核心、以儿童生活为载体、以体验教育为主体,建立了能力培养逐级递进的从“茶文化基础知识”、到“茶艺基础知识”、再到“茶会活动”的茶艺社团课程体系。即以茶故事为切入点,将茶的历史文化故事融入到学茶的各阶段活动中;以儿童生活为载体,组织儿童和家长走进茶城和国际茶叶展;以体验教育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绿茶三投法中浸润、亲历茶文化。进一步围绕“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国家教育方针,基于现有课程体系,对课程建设模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创新,提出将传统茶艺与劳动教育、艺术教育、微课相融合的课程建构思路,在多元评价机制下提升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文化理解力、审美感知力、自我效能感等,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思考与展望坚持政策引领、需求导向、实践育人,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入校外教育的课程和活动,不仅是上述优秀案例与研究的突出特征,也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方向。随着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和“双减”政策的出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日趋凸显,单一专业的课程和活动进一步向跨专业融合发展。探索了校外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步路径。今后,中国儿童中心将建设校外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化发展平台,整合拓展优质资源,理践结合,通过课题研究、研讨活动、研修培训、课程教材建设等多维度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助力广大校外儿童工作者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