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猛犸工作室
近日,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计划到年,广东将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82%,城镇常住人口1.1亿人,其中珠三角城市城镇化将要达到90.5%。
《规划》指出,除个别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外,广东将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以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险、住房保障为重点,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面均等的覆盖。同时提出,要以推动跨珠江的要素流通和城市联通为重点,促进要素资源在珠江口东西两岸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化交流发展。
在城市建设方面,《规划》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全球标杆城市,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发展能级,支持佛山、东莞打造省级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珠海联动澳门加快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一时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再迎重磅利好。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及地方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下不断发展建设,已成为中国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持续吸引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安居乐业。
那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哪座城市更适合人们就业创业、生活定居呢?
为了排除疑惑、指明方向,时代数据将用详实的数据,从多维度出发,全方位分析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的城镇化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发展优势及布局,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生活定居的人们提供参考。
一线城市吸引力不减,新一线城市城镇化率创新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城市评级显示,广州和深圳双双进入全国超大城市行列,东莞和佛山双双入选全国特大城市行列。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虹吸效应十分明显,省内越来越多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工作与生活,省外大量流入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区域城镇化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唯一的省会城市,对周围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非常明显。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年常住人口达到.66万人,高居珠三角之首,较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增加.58万人、增长47.05%。
与此同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年常住人口达到.01万人,较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增加.61万人、增长68.46%,近十年增幅位居珠三角九市之首。
此外,新一线城市东莞年常住人口突破1千万,达到.66万人,迈入千万人口大城市,近十年增长27.33%;另一座新一线城市佛山年常住人口逼近1千万,达到.89万人,近十年增长32.03%。
从各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深圳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重接近%,城镇人口比重达到99.32%;新一线城市佛山和东莞表现不俗,分别以95.2%和92.15%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反超省会广州,并创下历史新高;此外,地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的珠海和中山分别以90.47%和86.96%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位列第四、第五位。
深珠惠近十年GDP增长迅猛,万亿GDP城市增至4城
随着珠三角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巨大的人口流动带来庞大的消费市场,从而通过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据时代数据统计,深圳年GDP达到.24亿元,位居珠三角之首,较年GDP增加了.33亿元,近十年增长.93%;广州年GDP紧随其后,达到.11亿元,较年GDP增加了.63亿元,近十年增长.93%;佛山年GDP排在第三,达到.47亿元,较年GDP增加了.95亿元,近十年增长91.39%。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惠州、珠海、江门、肇庆等城市均表现不俗,近十年GDP均已翻倍。另据最新消息,东莞年GDP预估突破万亿元,成为珠三角地区第4座万亿GDP城市。
从人均GDP方面来看,深圳年人均GDP依然高居第一,达到15.76万元,较年提高了6.63万元;珠海年人均GDP紧随其后,达到14.27万元,较年提高了6.56万元;广州、佛山分列三四,年人均GDP均超10万元,分别为13.4万元、11.39万元,较年提高了5.05万元、3.53万元。此外,惠州、江门、肇庆等城市人均GDP增加明显,近十年提高了85%以上。
6城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万元
除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外,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据时代数据统计,珠三角有6座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广州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位居第一,近十年快速增长了.79%。其后,深圳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近十年快速增长了.36%;珠海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近十年快速增长了.38%。
从近十年增长率方面来看,东莞增速相对最少,仅为59.7%,但东莞仍以元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第4位。此外,佛山、中山分别以元、元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列第5位、第6位。
从人均消费支出方面来看,珠三角城镇居民基本未受到年初疫情的影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旧是广州、深圳和珠海,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元、元和元,近十年分别增长了77.05%、77.93%和85.46%。
此外,佛山、东莞、中山3座城市的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3万元,分别达到元、元、元,近十年分别增长了71.24%、34.87%、79.33%。
珠三角城市区域优势分析
从社会方面来看,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是庞大城市人口的重要载具,也是区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据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速铁路全线通车运营,进一步打通了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与香港之间的互通互联,加快了珠江口东岸城市群协同发展;年10月24日,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进一步缩短了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与港澳之间的时空距离,带动了珠江口西岸城市群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广中珠澳高速铁路正在火热推进中。年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明确表示要推动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规划建设,构建珠江口西岸对外高速通道,强化与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的互通互联,完善以广州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放射的城际轨道网络。
(图片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从产业方面来看,互补的产业结构是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是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指标;第三大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辐射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各城市方面来看,广州、深圳、珠海作为珠三角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均超过50%,其中广州第三产业比重高达72.51%。佛山、东莞、惠州第二产业比重均超过50%。
其中,佛山一直都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制造业基地,并被中财办和国家发改委确定成为我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第二产业比重位居第一,达到56.35%。如今,佛山正在通过机器人的应用与生产,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迈进。
年,佛山制定实施《佛山市智能制造发展行动计划(-年)》,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专项计划,加强机器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着力培育利迅达、隆深、新鹏等一批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
年,佛山发布《佛山市推动机器人应用及产业发展扶持方案(—年)》的通知,提出加快培育机器人产业集群,提升机器人本体制造技术水平以及系统集成创新水平。同年,佛山顺德区政府与碧桂园集团达成战略协议,正式启动顺德北滘的机器人谷项目,标志着顺德区机器人产业向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总部已在机器人谷落地,作为行业领先的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提供商,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数字化、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截至年12月底,博智林已有18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万平方米。去年12月在在汕头金平项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机器人”多机施工系统的验收,首次实现了装修阶段的多机协同施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筑行业内具有重要的标杆示范意义。
博智林的综合科研优势和研发资源也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多元人才孵化提供了“土壤”,博智林现有核心研发人才近人,更为科研人才提供集研发试验、生产应用于一体的多样化科研交流机会;联合打造创新合作,如:粤港澳科技企业孵化器、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埃森哲工业X.0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此外,东莞现已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规上工业企业总数全省第一;惠州则是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之一。
珠三角城市就业置业分析
近年来,珠三角九市不断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进一步稳定和扩大就业,同时不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城市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年末,珠三角九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达到.24万人,占全省的83.2%,较年末(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升高了2.9个百分点。其中,深圳、广州、东莞位居前三位,分别为.54万人、.5万人、.71万人。
另一方面,珠三角各城市通过不断推进传统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劳动生产效率不断优化,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用工逐步被机械化取代,第二产业用工规模开始下降,传统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有所减少。
年末,深圳、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均较年末不同程度减少。相反,珠三角各城市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均较年末不同程度上涨;其中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五年增长了50%以上。
从就业行业方面看,尽管大多城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开始减少,但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制造业依然是从业人员集中的第一大行业。其中,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等市的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均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广州的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年末的31.9%大幅下降至年末的19.9%。对于广州来说,尽管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其制造业基础仍然雄厚。同时,广州正在积极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增强其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在置业方面,随着珠三角城市规模稳步发展,人口趋于集中,消费水平水涨船高,核心区域消费群体日益增多,房价也不断上涨。
在“住房不炒”、“因城施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背景下,珠三角区域内人口流动相对集中的核心区域住房市场整体降温态势明显。其中,深圳住房市场调控政策效果最为明显,广州、东莞、佛山的住房市场调控政策效果逐渐显现。
从购房政策方面来看,广州、深圳、东莞的房地产调控、监管政策相对更为严苛,但依然是大量流入人口置业的首选城市之一,广州房价在一线城市中仍处于最低位;其次,佛山、惠州由于其紧邻广州、深圳的地理优势也深受流入人口欢迎。
广州在年3月升级限购令之后,整体住宅市场的成交量稳定了下来,但一手市场的整体平均售价在年放开价格限制后出现了明显上涨,在年对部分楼盘出台指导价后,住房市场售价趋于稳定,在一线城市中处于最低位。
深圳的限购令始于年,但由于深圳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且土地资源尤其是住宅用地的不足,深圳住房市场一直处于供不应求,限购之后仍然保持良好的销售情况,在年对部分楼盘出台指导价后,住房市场售价明显回落,但在一线城市中仍处于高位。
与此同时,由于有铁路直达广州和深圳,东莞住宅市场对很多周边城市的买家充满了吸引力。近年来,东莞除了吸引本地买家之外,还吸纳了来自深圳的需求外溢。因此东莞的房价仍然居高不下,部分区域均价略高于广州。
相较之下,佛山的限购政策没有广州、深圳、东莞那样严格,限购只针对禅城区、部分南海区和部分顺德区。同时,选择在佛山购房的非本地购房者较为活跃,尤其是以日常通勤为目的的广州居民。
而惠州土地资源丰富,拥有珠三角第二大的城市面积。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和企业投资,惠州并没有实施大力度的限购政策。由于广州、深圳、东莞的限购政策更为严格,惠州吸纳了大量从来自广州、深圳、东莞的需求外溢,特别是紧邻深圳的区域更受深圳居民欢迎。
此外,珠海、中山、江门也都出台了较为宽松的限购政策,但住宅市场近年来一直趋于稳定。其中,珠海受惠于横琴新区的发展前景,香洲区东部住宅市场发展更为成熟,区内沿海一带住宅房价偏高,但是珠海整体住宅市场价格并未出现大涨大落的情况;而江门主要住宅市场集中于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的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三个区域。
肇庆的土地面积在珠三角最大,但其中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因此肇庆主要的住宅市场也集中在城市的东南部。虽然肇庆并未出台所谓的房地产限购政策,但其住宅市场相对最为冷清,新建商品住宅均价始终处于珠三角城市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口净流入多、产业发展快的城市,人们的购房需求也不断增加。对此,各大房企开始纷纷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将珠三角地区列为当下房地产发展重点。
据克而瑞最新数据显示,年粤港澳大湾区TOP50房企累计流量销售总金额达到.03亿元,同比增长14%,有31家房企流量销售金额突破亿元。这其中,龙头房企碧桂园流量销售金额首次达到.49亿元,稳居前三;而流量销售面积更是高达.6万平方米,高居第一,其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优势凸显。
从布局上看,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兼具广度与深度。截至年6月30日,碧桂园总土储面积达到万平方米,位居房企首位。这其中,碧桂园19%的土地储备位于广东省内,项目合计个;粤港澳大湾区项目占比约六成,达到个项目。这也很好地契合了广东省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
经过短短三十多年的高速城镇化,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迈入了世界城市群的行列,伴随着城镇化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这一区域的居民对安家置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地价、房价较高的城市,产品优质、价格合适的房子,才符合最广泛地民生需求,这正是扎根粤港澳大湾区的碧桂园等民生房企所坚持的产品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