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群在烙画。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广州8月24日电(记者壮锦)得知要去探望残疾人士陈向群,志愿者李玉闲特地带了一把他烙的火画葵扇去求请签名。
火画葵扇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的核心产品,陈向群痴迷这项铁与火的技艺已近半个世纪。
陈向群认出李玉闲拿来的这把“荷花翠鸟”扇,是自己去年为新会志愿者联合会制作的。他并不靠烙制火画葵扇挣钱,所有的作品都捐给联合会义卖助学。
听了李玉闲的请求,陈向群将烙铁加热,拿一块粗布包住烙铁杆,用烙铁尖在蒲葵扇上烙烫起来。他为扇面左侧的荷花增加了一些细节,然后烙上自己的名字。
能得到陈向群的签名,李玉闲很高兴,这位小有名气的烙画人几乎不署名。去年,在联合会组织的慈善拍卖会上,陈向群的作品《龙风成祥》拍出了元的高价。这一年,陈向群的火画葵扇共为联合会筹集善款一万多元。
“群叔的火画扇每年都一拍而光。”江门市新会区志愿服务直属总队队长梁瑞霞说,年新会共有名家境困难的学生得到联合会助学善款的帮助。
今年65岁的陈向群说:“我没读过书,能帮学生仔助学,我好开心。”
新会是广东著名侨乡,从多年前的晋代起,当地就遍种蒲葵,制作蒲葵用品。上世纪初,新会葵艺已发展到10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年,新会葵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岁那年,患小儿麻痹的陈向群拜新会葵艺厂的赵彬为师,学习火画葵扇。用烧红的烙铁在薄如纸张般的蒲葵叶上勾画图案,烙烫明暗,稍不留神葵叶就会被烙糊、烧穿,制作难度极大。
拜师之后,下肢瘫痪的陈向群坐在家中,手握烙铁一画就是大半天,烙穿了扇、烫伤了手是常事。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廖惠林听说了陈向群苦练烙画,便专程上门给他指导技艺。
陈向群在新会名人广场向群众展示烙画技艺。受访者供图
渐渐地,陈向群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个花草鱼虫的鲜活形象,他烙的火画扇可以被回收了,他第一次有了收入。
“他烙画好用心,好勤力。坚持了这么久,很难得!”廖惠林说。
最让陈向群有成就感的,不是能靠烙画挣钱,而是可以帮助他人。“志愿者推着我去爬圭峰山,我开心,他们更开心。我觉得为社会服务才是我的本事!”他说。
于是,他坐着轮椅走出家门,在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值班,为志愿者联合会烙火画扇义卖助学。年,陈向群正式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
今年6月,江门市五邑义工联合会向陈向群颁发了“星级义工服务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