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对陈皮的认识
陈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药食两用历史,最早记载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距今已有多年。在这部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中,陈皮以“橘柚”之名出现。
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
《神农本草经·上品·橘柚》《神农本草经》上说:橘柚,味苦,性温。主治胸中如同有物阻挡一样阻滞不通,导致人烦躁、呕吐、气喘;有助于消化。长期服用能去除口臭,排气顺畅,通晓神明。橘柚也叫橘皮。橘一般生长在两山之间高坡土地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陈皮之名则始见于唐代《食疗本草》中,首次记载了陈皮的食用方法及食疗价值。广陈皮使用最早出现于宋元时代,盛名于明清时期。历代本草医籍对陈皮的性味、功效及应用都有记载。
橘柚,辛,温,无毒。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下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消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久服去臭,下气通神,轻身长年。一名橘皮。生南山川谷,生江南,十月采。此是说其皮功耳,以东橘为好,西江亦有而不如。其皮小冷,疗气乃言欲胜东橘,北人亦用之。以陈者为良。其肉味甘、酸,食之多痰,恐非益人也。今此虽用皮,既是果类,所以犹宜相从。柚子皮乃可食,而不复入药用,此亦应下气。
唐,苏敬等,《新修本草》橘、柚,生南山川谷及江南,今江浙、荆襄、湖岭皆有之。木高一、二丈,叶与枳无辨,刺出于茎间。夏初生白花,六月、七月而成实,至冬而黄熟,乃可啖。黄橘以陈者入药良,古今方书用之最多。
宋,苏颂,《本草图经》陈皮,气温。味微苦。辛而苦。味厚,阴也。无毒。青皮气温。味辛。苦而辛,性寒。气厚,阴也。《液》云: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或云与陈皮一种,青皮小而未成熟,成熟而大者橘也,色红故名红皮,日久者佳,故名陈皮。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橘皮纹细色红而薄,内多筋脉,其味苦辛;柑皮,纹粗色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厚而虚,纹更粗,色黄,内多膜无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别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橘皮,〔利〕苦辛温,入肺、脾、胃三经。止嗽定呕清痰,理气和中妙品。留白补胃偏宜,去白疏通专掌。〔修治〕广东新会皮为胜,陈久者良,故名陈皮。福建产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
清,凌奂,《本草害利》由于各朝代对陈皮记载的古籍众多,本文只引用几段作为论述。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起初,我们的祖先们尚分不清橘子和柚子,便以橘柚统称,随着人类对中医药的研究发展以及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传承,人们对陈皮的作用疗效等认识也越来越丰富,宋代开始更是引入黄橘(红皮)与青橘(青皮)两种药物。而历代本草记录的陈皮产于江南一带,明清时期,更明确强调陈皮的优质产地。
明,《本草品汇精要》首次记载陈皮道地产区为广东,载:“橘,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道地广东……”;清,《本草辑要》载:“橘皮广中陈久者良,故名陈皮。陈则烈气消,无燥散之患。半夏亦然,故同名二陈汤。
新会位于广东中南部,对于柑橘的种植栽培可溯源至宋元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新会陈皮作为广陈皮的上品,有着自身特异性的道地历史。新会陈皮盛名于清宫医案,史书记载清宫用药既求道地,更重质量。中药应用上限定产区,处方用药标注药物产区,如陈皮必须为广陈皮,下注:“产广东,以新会县署内最佳。”
02
现代对陈皮的认识
到了近现代,人们对于陈皮的研究和应用更全面深入,在陈皮的品种、成分、药理、临床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和成果。
关于陈皮的品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P记录: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柑橘的干燥成熟果皮。在药材中分为陈皮和广陈皮两类,均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中国药典》在性状上明确区分陈皮和广陈皮,说明两者在临床应用和日常食用中有明显区别。
年广东省农业委员会等编著的《广东柑桔图谱》中记述:“大红柑原产新会,主产新会。果皮是制中药陈皮及陈皮系列食品的正宗原料。”
年10月 新会陈皮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新会陈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新府报〔〕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鳌镇等11个街道办事处、镇和围垦指挥部现辖行政区域。
年,新会陈皮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T/CACM.99—《道地药材第99部分:广陈皮》中,亦规定了道地药材广陈皮的道地产区:
“广陈皮,产于以广东江门新会(会城、大泽、司前、罗坑、双水、崖门、沙堆、古井、三江、睦洲、大鳌和围垦指挥部行政区域)为中心,核心区城包括以银洲湖两岸冲积平原为核心的新会境内潭江沿岸冲积平原带和南部海滨沉积平原新垦区的陈皮。”
同年,在相关的部门、企业以及学术界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新会陈皮质量标准得以问世。其中,对新会陈皮的品种及最低储存年限进行了规定,并以新会陈皮中的特征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酯为指标,建立了专属鉴别方法,能有效区分茶枝柑皮与其他品种橘皮制成的陈皮。
至此,为新会陈皮提供了文献理论和法定标准等权威基础,也奠定了新会陈皮作为岭南道地药材的地位。
03
新会陈皮的化学药理临床研究
陈皮的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和黄酮类成分,此外还有少量柠檬苦素类、生物碱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而新会陈皮区别于其他陈皮的主要化学活性成分在于挥发油中的2-甲氨基-苯甲酸甲脂以及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川陈皮素、橘皮素)。
小金在拜读梅全喜教授与杨得坡教授联合出版的《新会陈皮的研究与应用》一书后,摘录以下节选内容,作为在化学药理实验方面对新会陈皮道地性论点的支持:
“在欧小群等人的课题研究中,对广陈皮及其近缘品种的11种品种挥发油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所测鲜果皮挥发油均以柠檬烯为主要成分,而广陈皮(茶枝柑)挥发油中含有特有成分2-甲氨基-苯甲酸甲脂,可作为广东新会陈皮的鉴定依据。”
“高蓓对不同贮藏年份的新会陈皮挥发油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新会陈皮挥发油的总抗氧化能力是逐渐增强的。”
“中山大学药学院杨得坡教授团队也开展了大量新会陈皮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先后从陈皮类药材中鉴定出种化合物,包括广陈皮的种化合物,研究发现广陈皮富含多甲氧基黄酮类化合物(川陈皮素、橘皮素),而其他陈皮(如赣陈皮、川陈皮、建陈皮)则含有更多的二氢黄酮苷类化合物(橙皮苷),还比较了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与不同采收期,以及不同储藏年限的广陈皮样品(从1年到30年)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变化与消长规律,提出修订《中国药典》陈皮标准的建议,并进一步从生物活性、安全性等方面证实了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特征性,很清楚地解释了广陈皮的道地性。”
从以上三点不同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药食同源历史悠久的新会陈皮,为何可作为岭南道地药材与广陈皮相互指代,是经过上千年各代医药学家们的行医用药实践与记载,以及近现代医药学术界利用科学实验的手段辅以临床试验研究出来的宝贵结论。最后,陈皮,作为见证中国中医药学进步的宝藏,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对于陈皮功效及未知有益成分的开发研究成果面世。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参考文献
[1]北京紫图,《图解神农本草经》
[2]《神农本草经》
[3]梅全喜,杨得坡,《新会陈皮的研究与应用》
[4]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之《道地药材第99部分:广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