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刮囊去白,是暴殄天物还是优中

如何将陈皮的功效与价值发挥到最大,一向是皮友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陈皮的每一寸纹理在懂行的人的手下,都能有不一样的运用。

近日有皮友发现,一些人在食用陈皮时,会先将其浸湿,随后用勺子或小刀刮去橘白橘络,只留橘红,仿佛是一种新奇的陈皮食用方式。

实际上,“刮囊”一法自古以来便伴随着陈皮的食用而存在,并非新冒出的事物,而针对这一行为,阿玉认为:内囊有其独特的养生作用,不建议去白。

一般去白是为了去除其苦涩味,但优质的新会陈皮即便“留白”,其风味依旧很好。如果只是日常养生使用,那么就更不必去白了。

01为什么需要“刮囊”?

一枚陈皮,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外皮——指的是陈皮的外果皮,颜色为棕红色,油室丰富。

内囊(橘白、橘络)——指的是在果皮和果肉之间,呈海绵浮松状的薄层·和内表面常有的橘络。

外皮与内囊在懂行的人的手里,都能有不一样的运用。在传统中医药的说法当中,外皮与内囊各自有其功效与作用。

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陈皮刮囊入药的说法。在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去赤脉,去瓤”,是陈皮最早的净制加工。

“瓤”一字,指的就是陈皮的内囊,又因为在粤语中“囊”“瓤”同音,“去瓤”的另一个说法“刮囊”也就随之诞生,因为更形象生动,日常使用得也更多。

宋代医书上对于刮囊的记载就更多了,甚至还有非常详尽的手法:净洗、汤浸、磨去瓤、锉细等等。

这也不难理解,在古代,去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橘红入药,而“橘红”就是去白后的外皮,其化痰止咳功效甚佳,常用于调理咳嗽。就像有些老人会说,陈皮中的内囊“湿热”,易上火,因此要去白,单取“橘红”。

但到了明清时期,内囊的药用功效逐渐被重视起来,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本草新编》中提到:“夫陈皮之妙,全在用白,用白则宽中消。”服用内囊可以消食行气,补脾胃。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又记载有:“橘丝专能宣通经络滞气,予屡用以治卫气逆于肺之脉胀甚有效。”“通经络滞气、脉胀,驱皮里膜外积痰,活血。”

因此在陈皮行业中,还专门有“取白”、“留白”、“去白”等术语,顾名思义,指的是单独刮下橘白橘络、留下橘白橘络,以及去除橘白橘络。

随着医学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逐渐了解到外皮和内囊的药效各有不同,且药性比较温和,在现代中医药学中,陈皮也就很少再刮囊单独入药了。

02这些情况,可以考虑刮囊

除了刚刚提到的,为了达到药用的目的单独去白取白,还有一些情况,可以考虑刮囊。

比较多的应用场景,要数饮食烹饪。一些高级粤菜餐厅的大厨在用陈皮入菜时,有时只想要其甘香的气息,并不想要其苦涩的味道,此时就需要刮囊尽量减轻其陈皮的味道。

比如在煲汤时,可以通过刮囊让陈皮只留其香不留其味。

不过阿玉认为,这种刮囊只适用于品质稍逊的陈皮,优质的新会陈皮本身苦涩味就很淡,即便是泡煮品尝到的也是甘香与清甜,如果陈皮本身品质上乘,其实并不需要刮囊去味。

还有一种情况也需要刮囊,那就是陈皮在陈化过程中受潮,导致内囊发霉变质,一旦发现有这样的苗头,就得赶紧刮囊去白,保住外皮,防止进一步的霉化。

03总结

现代对于陈皮的刮囊,要么出于药用考虑,希望获取陈皮不同部位不同的药用效果;

要么是在某些高级粤菜中,需要通过去白来获得更好的风味;要么因为陈皮变质,需要刮囊。

而对于追求日常养生的皮友来说,品质优异的新会陈皮,可以直接用来泡煮、入菜,无需刻意去囊,尤其是经过了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陈化的老陈皮,如果特地去掉内囊,未免有些可惜与浪费了。

保留完整的陈皮,这样才能让陈皮的风味得到更全面的呈现,养生的效果也能达到最佳,这应该才是众多皮友追求的目的吧。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陈皮知识或者品尝道地新会陈皮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2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