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也就是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的时候,画家陈丹青受清华大学的委托,画了一幅画,名字叫做国学研究院。这个画面上的主角是70年前创办国学研究院的五位前辈,他们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逆。咱们就借着这幅画跟大家说一说这画里边的这些人。今天我们先说一说梁启超,梁启超实在是太不好说了,为什么呢?一个是因为他太有名了,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另外一个就是这先生的经历太丰富了,从戊戌变法到推翻袁世凯,梁启超深刻地卷入了近代中国的政治事件当中。
而他的学术生涯,更是可以单拿出来细说的,还有他的儿子的爱情故事,晚年那场离奇的手术,这一时间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作家许志远写过一本书,叫做《青年变革者》,讲的就是梁启超青年时期的故事。这里边其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就是讲梁启超在上海办报纸的事。我们来看看第一,中国近代的报纸是怎么创办起来的。第二,这位梁启超是怎么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名震天下的。
梁启超出生在广东新会茶坑村,那个地方不远,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崖山。南宋末年的时候在那里发生过崖山之战。到最后南宋战败,大臣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据说跳海殉国。后来有人就说,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不去评价。就说梁启超他们家住的这地方,因为挨着牙山,所以梁启超家乡的人,你别看他离中原地区十万八千里,但是却都以中华正统自居。梁启超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
梁启超是个神童,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在梁启超中举之后,家乡就没有人再能够教导他了,于是他就去了省城广州求学。在这儿,他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老师康有为。那个时候,康有为在广州教书。而有意思的是,康有为那时候连举人都不是。
所以他没有这个正统的身份,就被那些老学究同行们看不起。但是和老学究同行们态度截然相反的是,学生们超级喜欢康有为。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太强大了,他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迷之自信。而且讲课讲得极具煽动力,能把这学生们听得五迷三道的。
康有为当时有一门课非常有名,叫做学术源流,那简直是场场爆满。这门课就完美地展现了康有为的魅力。在这门课上,除了中国的经史子集,康有为还给学生们讲圣经里的大洪水,讲地球是圆的,印度没有冬天,伊斯兰教没有闰月等等。他还说,地球是从太阳产生的,月亮又是从地球产生的,昆仑山则是地球之顶。山上有四条大金龙池,一条流入俄国,一条流入波斯,一条流入印度,还有一条流入中国,就是黄河。
康有为这课,如果说现代人上过学之后再去听他的课,你会发现这康有为的很多说法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胡说八道。但在当时,把学生们听的是一愣一愣的。听过他的课的人,几乎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就是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而梁启超也不例外。从那以后,梁启超的眼光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而是放眼世界。他开始第一次思考。这个老大帝国该走向何方?这样的问题。其实今天回头看起来,咱们得说当年的梁启超有点像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讲呢?就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开始经历全球化的浪潮。
拿李鸿章的话来讲,这是年未有之大变局。除了科举这条路,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还打算再寻找一条路,普及常识,开启民智。而随着现代印刷术的引进和电报的铺设,信息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而且,随着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战争的进行,老百姓也越来越关心起实事来。他们很想知道今天的时局,因为这些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中,一个新兴事物在中国发扬光大了,这个事物就是报纸。那时候报纸业的中心在上海。为什么在上海呢?主要有几点,其一就是这儿资讯发达,上海有租界。其二就是你在租界里边办报纸,即使文章写得尖锐一点,朝廷也不大好管。
所以从年开始,中国诞生了三百多家报刊杂志,大多数都位于上海。比如说那时候有一个叫做夏瑞芳的人开办了一家印刷厂,想名字的时候,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字了,干脆就给厂子取名叫商务印书馆。还有一个叫李博园的文人,他办了一份游戏报,专门报道十里洋场的娱乐生活,就跟现在的八卦小报差不太多。这位李柏元还在报纸上连载小说,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名字叫做官场现行记。
而梁启超这时候也来到了上海,他和汪康年一起,在外交家黄遵宪的帮忙下,开办了一份叫做时务报的报纸。据说当年梁启超到上海第一次拜见黄尊宪,这黄尊宪表现得非常傲慢。为什么呢?人家身份地位高。说白了,他就是没瞧上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然后他对梁启超大谈特谈日本的维新变法,紧接着就跟这梁启超说你回去,写个总结过来。
结果当天晚上十点钟的时候,梁启超离开了黄尊宪的寓所。第二天早晨,梁启超就又来了,直接递给黄黄尊宪一个四五千字的文章。黄黄尊宪拿过来就开始读,读完之后直接就路人转粉了。成为了梁启超最热烈的拥护者。他甚至把梁启超比作是当代李白。
这评价可是非常高的。说回到梁启超创办的时务报,这份报纸,用当年的话,他叫易报。什么意思?就是这报纸上刊登的文章一般都是一些翻译国外报纸的文章。在那个年代,中文报纸还没有新闻采访这个概念。年8月9日15,报在上海出版,每份报纸卖0.15元钱。
十天出一期报纸,这报纸里主要分为社论、公路谕旨、京城进士域外鲍毅这么几个栏目。社论咱就不用多说了,其中这所谓的公路谕旨,就是把皇上颁布的圣旨刊登一下。京城进士就是北京城最近发生了什么事儿,我们给你说一说。而域外报译就是翻译国外的报刊文章。
这份报纸除了对国内外时事的报道之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他对科技的报道。报纸陆续报道了像潜水艇、无线电、X射线等最新的科技成果,甚至还提到了诺贝尔军设立的奖项。诺贝尔军是谁?这是一个当年的翻译。其实今天我们翻译的就是诺贝尔军设立的奖项。诺贝尔设立的奖项,那不就是诺贝尔奖吗?
这报纸还连载了欧文撰写的《华盛顿传》,翻译者是遵义人李汝谦。李汝谦,给这《华盛顿传》写的那前言里边特别有意思,特别有中国演义小说的味儿,他是这么写的,说华盛顿者。合纵国开创之君也。泰西人士隶属胫骨豪杰,并称华盛顿、拿破仑二人。
特别有意思的是,除了《华盛顿传》,这报纸上还刊载了一个名叫做英国包探访喀迭医生奇案的小说。这小说是什么呢?后来有人拿过来看了一下,发现这就是今天被称作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这部作品。你看这名字的翻译,而且他选的这个作品到今天仍然十分的脍炙人口。这就说明当年这份报纸有多么的时髦,但是这些都不是这份报纸的灵魂。报纸的灵魂就是梁启超所撰写的社论。
梁启超当年在创刊的文章里就说,中国传统士大夫对于西方的思想科技一窍不通,就知道因循守旧。这是中国受辱数十年的原因。而梁启超呢,他相信,办报纸正是贯通中国最有力的工具,与国家强弱直接相关。可以说,报馆越多,国家越强。梁启超希望这份报纸能够办成西方大报那样的,而自己也能够成为英国泰晤士报主笔式的人物。
因为西方有很多报纸主编摇身一变,到后来都能够变成政治家。比如说在后来主持巴黎和会的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早年就是震旦报的主编。有这样志向的梁启超,在随后的专栏当中开始鼓吹变法,他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强调变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这个系列文章被称作为变法通译。接下来,梁启超又开始鼓吹教育改革,他认为应该兴办学校,推广西方的科技和思想,把科举和学校结合起来。小学就相当于秀才,大学就相当于举人,大学毕业就是进士。
在梁启超的设想当中,要是按照他的方案走,那就是一年。而豪杰级三年,而猪学备九年而风气成。我们抛开梁启超,把别人都当作像自己这么天才,都这么学霸这个想法。我们单看梁启超的这个方案,你会发现梁启超很着急。
他为什么着急?我在前面已经提过中国受辱几十年了。所以,作为中国人,梁启超能不着急吗?让我们说回报纸,梁启超在写作方面实在是太有天赋了。他就像一台知识处理器,学习和写作几乎同时发生。而梁启超的文笔放纵而不收敛,蔓延而不简洁。他特别知道如何把握人的情绪,知道怎么刺激读者的神经,以及怎样拓展人们的视野。
当然了,这样的评价,恐怕没办法给您直观的感受。你要是想感觉一下的话,您可以回忆,或者您去读一读梁启超著名的那篇少年中国说。尤其是最后那一大段的排比句,你感受一下什么叫做恣意汪洋的文笔。有梁启超等人的努力,时务报火了,很快,发行量就达到了份。而这个报纸的赞助人里边,更是出现了李鸿章、张之洞这些名字。
同时火了的还有梁启超,这时候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老师康有为。就这样一个广东偏远山村走出来的少年,凭借着一支笔,终于做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而从那个时候开始,梁启超这个名字将深刻的卷入中国近代史,最终彪炳史册。
这些成就说起来确实非常厉害,但是如果再加上最后一句,恐怕他这个冲击力就更强了。因为在历史上,牛的人太多了。达到极高的个人成就的人也不少。梁启超这个有什么特点呢?我想跟您说一下,达到刚刚那个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这个状态,被张之洞、李鸿章等这些高官认同的梁启超,那时候还不到2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