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辉煌时刻
从年——年,新会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将柑桔产业推向历史的高峰,年新会柑总面积约达14万亩!
要知道,直至年,新会柑的种植面值大约才7万亩,只有当时的一半,年底统计才超过10万亩。
可想而知,在80年代,这是种植规模是相当大的。但在90年代初期,仅仅5年的时间,整个产业就出现断层,年新会柑总面积却只有0.07万亩,总亩数仅仅是年的1%,总产量不足吨。
在90年代初,新会柑迎来了一段“至暗时刻”。从天时地利人和到天灾人祸。新会柑和新会陈皮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
90年代的至暗时刻
原因一:政策失误
年到年期间,当时新会县把发展柑桔生产,引导农民致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信用社多了许多“柑桔款”,乡村多了许多“柑桔楼”,农民得到实惠,确实让许多果农富裕起来。
政府推动的这种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时期曾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因为政府无法替代市场,当出现产量激增,销路不足时,主观的推动无法便无法符合市场的客观实际情况。
80年代的产业特点是政策力度大,动员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种柑成了农民致富门路。但缺乏持续发展依据,一旦受市场的打击,农民种柑亏本,就会没有再投入能力,接着就放弃管理,柑园便进入衰败模式,产业也会迅速萎缩,迅速萧条。
所以在80年代末,新会出现了“支农柑”的现象,-年时,因新收柑果太多,一时销路未畅,曾分配给机关干部、厂企职工每人买柑一箩的任务,称“支农柑”,又称“爱国柑”(其时如首都北京则有“爱国大白菜”)。
原因二:产业缺陷
出现这种大起大落原因还在于,产业本身发育不完善,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和缓冲能力。
年至年期间,当时产业几乎只有农业环节,大红柑还是以鲜果为主,农民种柑的最大目的就是卖果套现。
当时,陈皮只是副产品,行业内还没有高附加值的加工成品,因此陈皮或陈皮制品未能作为产业的拉动,更谈不上产品化的引导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综合利用的方案,产品化程度低,鲜果滞销直接导致了产业的衰败。
原因三:生产者盲目跟风
目前我国仍以小农生产为主体,在80年代,作为生产单元的农民,对市场缺乏判断能力,柑价高就一拥而上,柑价低就一哄而散。
这种高强度起伏波动,危害产业的健康,同时对生产者(种植者)信心有很大打击。
原因四:黄龙病病害严重
年至年期间,由于发展速度快,对苗木需求量大,每年需要至万苗左右,由于需求迫切,造成社会乱繁乱育苗的现象较为普遍,加大了苗木管理难度,次劣带病苗木随之流入生产园。
失去规范和监管的苗木泛滥后,也是柑桔疫病的爆发之时。
由于发展速度过快,最终导致卖柑难,柑谷价比倒挂,柑贱伤农,大量柑园弃管失管,导致九十年代上旬的黄龙病大爆发。
年至年是新会柑桔产业的急速直滑期,年均萎缩面积近2.3万亩,直到年新会柑总面积为0.07万亩,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结语
只有向着规范化、产业化、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进行发展,才能永葆新会陈皮行业的活力。
从业人员要深化学习,适应时代变迁,顺应科技潮流,跟进市场动态,进行现代化种植和现代化管理,以史为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