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鞠兴海、孟鑫)
1民办学历教育:政策靴子落地,民办高教有望享受职教红利
民办高教:政策不确定性基本消除,/学年稳健增长延续
政策面,外延并购政策不确定性基本消除,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政策要求有望进一步明晰。政策面,年5月印发的新《民促法实施条例》相较年《送审稿》,对市场最为关心的外延并购、关联交易限制有所放松。外延并购方面,本次政策明确限制兼并收购的范围为“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实施学前教育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即对民办高教外延并购的扩张方式不做限制;关联交易方面,政策维持对公开、公平、公允的关联交易的开放态度,政策不确定性已基本消除。此外,根据各地区对民办学校选择营利性/非营利性的过渡期时间安排,多数省份要求民办学校在年之前完成分类登记。届时,民办学校在土地性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要求更加明晰,政策不确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消除。
中长期看,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4.4%并有望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道路上持续迈进。如前文所述,作为衡量教育普及程度的毛入学率指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年的26.5%提升至年的54.4%。根据年3月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60%水平,政策规划下,毛入学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完成大众化,在普及化的道路上持续推进。在适龄人口规模下降的背景下,毛入学率的持续提升亦将持续成为民办高校招生人数增长的重要动力。
短期看,/新学年招生及学费延续增长,对收入端增长形成有效支撑。具体看民办高教公司招生表现,中教控股/希望教育/中国科培/东软教育/华夏视听教育年新招生人数同增34.2%/15.1%/10.7%/17.4%/42.1%至5.53/8.26/4.34/1.50/0.94万人。受此带动,各民办高教公司/学年在校生规模延续增长。学费角度,我们通过整理各民办高教公司旗下本科学校年招生简章,在民办高校实行备案制定价的趋势下,各校可实行自主定价。从量价两个维度来看,民办高教集团内生增长仍可延续,对收入增长形成有效支撑。
民办高教公司旗下多数独立学院已完成转设,盈利能力改善可期。年独立学院转设加速政策落地,年转设进度加速。目前,中教控股、新高教集团、中汇集团旗下独立学院已全部完成转设,希望教育旗下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贵州大学科技学院已分别转设为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其余尚未完成转设的独立学院亦有望于-学年实现转设。转设后,民办高教公司可减少每年的管理费支出,进而提升集团整体盈利水平;此外,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升,在学额分配、学费定价、专业设置等方面拥有更高的自由度。
年外延并购放缓,新建校区扩张更受重视。外延并购方面,受到教育行业整体投资情绪低迷影响,年民办高教公司上市外延并购事件仅6起,其中包括2所专科学校、1所海外高校以及3所本科层次高校并购。在普通本科牌照稀缺的背景下,各民办高教公司抓住行业整合窗口期,加紧对本科高校的并购。与此相对应,各民办高教公司更多考虑通过新建校区方式进行扩张,包括中教控股(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新校区)、中汇集团(广州华商学院四会校区、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新会校区)、宇华教育(郑州工商学院兰考校区、筹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新校区)等。
民办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或迎来增量学额,民办职教有望充分受益
政策面,年职业教育政策鼓励延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年5月《民促法实施条例》给予民办职业教育特别支持,提到“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的具体目标,从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与组织实施几个方面作出了详细指示。
职业本科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生源覆盖面广、民办高教公司有望充分受益。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即提出“开展本科职业教育试点”,旨在突破高职专科建立更完善的职业教育办学层次,近年职业本科发展提速。职业本科的升学渠道目前主要可来自普通高考、专升本以及部分对口单招,因此生源群体包括应届高考生、应届中职毕业生以及应届专科生,可覆盖范围较广。目前,我国39所职业本科学校中,民办占23所,且参考年专升本扩招学额分配情况,职业本科学额分配或更多倾向于民办高校。
职业本科有望迎来50万+增量学额。年进行首批15所职业本科院校试点,通过专科升格、独立学院转设等方式,至今共有近40所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全日制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到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年我国普通高校专科招生万,以此静态测算职业本科可带来50万+增量学额,具体可通过增加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应用型本科开设职业本科专业等方式实施。(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鼓励用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提升产教融合高度。《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将产教融合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用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办学实际情况来看,各民办高教公司均通过联合培养、提供实习就业服务等方式与用人企业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最为前沿的实训环境,另一方面为企业用工及招聘提供便利。
民办高教公司积极布局学历职业教育业务,把握政策红利。年以来的职教鼓励政策直接利好学历类职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与民办高教公司业务具有较高的关联度。政策“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大致对口原则,指导应用型本科学校、职业本科学校吸引更多中高职毕业生报考。”民办高教公司旗下应用型本科学校有望享受更多学额。此外,如前文所述,职业本科有望迎来50万+增量学额,职业大学数量有望进一步扩容。当前民办高教公司旗下优质高职院校有望获得升格为职业大学的机会,进而有望带动学制和学费标准的提升。
2职业培训:就业需求支撑培训需求,龙头积淀高壁垒
技能培训:培训龙头紧密联系产业发展,布局学历职业教育享受政策红利
在我国升学路径下,接受职业教育群体庞大。在我国升学路径下,从义务教育过渡至高中阶段教育需进行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分流,以年数据为例,我国初中毕业生.3万人,而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分别为.4/.7万人,职普比约为42%:58%。同样,从高中阶段教育过渡至高等教育同样需经历类似分流,年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专科招生.1/.3万人。从动态角度考虑,年万初中毕业生经过3年高中阶段学习,最终仅万人成功升入普通本科学习,其余近万群体需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潜在需求人群充足。
职普比要求大体相当,直接利好学历类职业教育。如前文所述,年以来我国持续强化对学历制职业教育的鼓励态度,以解决人才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年,我国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比值)持续提升。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进一步要求“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在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大体稳定的局面下,职普比要求中职学校扩大招生。配合高职扩招、职业本科、职教高考等政策相继落地,学历类职业教育获得政策利好。
另一方面,学历类教育招生扩大,技能培训公司招生受到一定影响。在学历类职业教育获得政策利好、中职学校扩大招生的政策环境下,由于初中毕业生同样是众多技能培训机构的重要生源,导致不具备学历牌照的培训机构在招生端受到一定的学历类学校分流影响。如中国东方教育H1长期课程新培训人次同增40.0%至3.39万人,但仅相较H1的3.38万人略微增长;传智教育H1非学历高等教育业务营收同降23.6%至万元。
在多年市场化运营过程中,技能培训龙头优势在于办学实力与就业对接。相较中职、高职等学历类职业教育,非学历的技能培训机构市场化经营程度更高,因而也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当前的龙头机构经过多年经营,通过感知产业内用人单位需求变化灵活设置专业、强化实践教学、深入产教融合,保障学员的高质量就业,实现全产业链联动,马太效应持续显现。具体而言:
敏锐感知产业变化,与时俱进的专业研发能力:如中国东方教育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变化的判断,于年6月发布烹饪、汽修及计算机教育品牌推出20个新专业。传智教育前瞻性判断IT产业技术迭代,在AI、大数据、Python等成为热点前数年研发相关课程,年推出鸿蒙HarmonyOS北向APP开发与南向设备开发课程。数据来看,两家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加大,且研发费用率持续提升。
强化实践教学、深入产教融合,就业:以中国东方教育为例,旗下万通汽修于年12月与奇瑞汽车达成“产教融合·师资共建百人培养计划”,将产业资源引入师资梯队培养中。此外,中国东方教育通过订单班,按企业用人需求定向培养学员,使学员具备从接受培训到就业的无缝衔接,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形成优良口碑。而传智教育与超过家IT及互联网产业内的知名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培养实战型数字化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
技能培训机构布局学历教育,积极抵御政策影响。面对职普比带来的影响,技能培训机构通过布局学历教育积极应对。如中国东方教育通过学历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学历需求,并且截至年末已拥有39所中职及技工学校牌照,为学生提供“学历+技能”的教学服务。此外,传智教育计划通过自建学校的方式,将高等教育业务作为发展重心。我们认为,技能培训龙头可以敏锐洞察并捕捉业内用人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研发新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在其布局学历教育后依旧为核心壁垒,使其在新的赛道保持竞争优势。
招录培训:年省考阶段性缩招,不改长期刚需逻辑
年省考、教师招录人数同比下滑,影响招录培训公司经营表现。省考方面,年省考联考于3月27日举行,共有24个地区参与省考联考。由于年省考联考时间相距年仅相隔8个月,叠加年已经进行较大规模扩招,年全国各地省考合计招录15.86万人,同比下降3.1%。教师招录方面,年前三季度教师招录人数同降20.5%至31万人,且相较年在教师资格、学历要求等方面的报考条件更加严格。此外,年的国企招录、农信社招录等招录人数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影响招录培训公司的经营表现。
年国考招录及报考人数创新高,部分省考,激烈竞争驱动报考者参加培训。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告》,计划招录人数同增21.3%至3.12万人,最终过审人数达到.3万人,招录人数和报考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由此测算,年国考报录比为68:1,相较年及年国考均有提升,竞争更加激烈,报考者参加培训的意愿有望提升。此外,截至年11月15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已发布年省考公告,招录人数涨跌互现,分别招录///人,同比变动20.1%/-7.1%/3.5%/-14.4%。
近年公务员考试提升仅面向应届生的岗位占比,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在年国考招录3.12万人中,限应届毕业生招录人数达到2.12万人,占比同增8.0PCTs至67.8%。从仅限应届生报考的招录人数占比来看,自年达到42.5%的低位后,-年连续三年提升。在就业压力增加的背景下,公务员考试也通过扩大应届生招录规模缓解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近年考研热度亦持续提升,年有望延续。年我国本科在校生规模万人,-年CAGR=2.7%,头部企业校招标准持续提升,本科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硕士文凭成为优质就业必需品。近年来考研报名持续火热,年报名人数同增11%至万;年各省考研报名工作已于年11月5日结束,笔试将于年12月25-26日进行,考研热有望延续。
在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增加,招录考试及考研热度仍将持续。我们认为支撑公职类考试及考研培训报名火热的长期逻辑仍将维持,在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的矛盾下,就业压力逐年加剧,稳定性较高的公职类岗位吸引力凸显。“供给创造需求”逻辑下,相关考试培训需求强烈。短期来看,年省考、事业单位、教师招录等考试节奏有望恢复正常,招录人数有望在年基础上有所增长,培训人次有望实现反弹。
竞争格局方面,众多K12课外培训机构切入招录培训赛道,市场格局进一步分散。由于年政策对K12学科类课外培训施加严格监管,如新东方、高途集团、作业帮等众多培训机构转型,加大在招录培训及考研赛道的投入。另外,粉笔教育年2月完成3.9亿美元A轮融资,导氮教育于年3月获得新东方数亿元A轮融资。在原有以中公教育、华图教育和粉笔教育三家全国性机构与众多区域性机构竞争的基础上,市场涌现出更多具备竞争力的培训机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展望未来,研发及渠道端的不断强化与拓展是培训机构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
考试品类繁多,课程研发为核心竞争力。招录考试品类繁多,公务员国考标准化程度高,每年举行1次;公务员省考由各省命题,各省每年举行1-2次;而事业单位、教师招录等考试相对零散,事业单位以区县为单位进行招录、教师招录以区县甚至学校为单位进行招录。考试分散对培训机构的研发能力提出高要求,全国化运营的培训机构建立研究院,如中公教育截至H1年研发人员达人,设立总部研究院和各省研究院,广泛搜集各地考试真题积累庞大题库,结合考试大纲针对性研发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考试分散给单一区域、本地考情积累充足的本地小机构一定生存空间。
考试分散决定需求分散,渠道建设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各类招录考试分散,事业单位等考试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决定培训需求同样分散在各区县,而考研培训需求分散在各所高校,对于培训机构而言,渠道向低线城市/高校周边下沉至关重要。作为培训龙头的中公教育渠道下沉能力强,截至H1已经在全国拥有个直营分支机构,覆盖全国31个省市、个地级市。而强大的渠道下沉能力扩大了公司的用户基础,使得公司得以积累更加丰富的考情信息及资料,强化自身的研发实力。
企业管理培训:需求逐步释放,行业趋向规范化发展
企业培训需求刚性增强,管理培训迎合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企业培训是企业通过采购培训服务、培训解决方案或培训内容产品,以提升员工生产力。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人才创新成为驱动企业创新的关键举措,企业存在对人才进行持续培训的切实需求。根据艾瑞咨询,年我国企业培训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亿元,-年CAGR=11.3%,年有望进一步提升至亿元,企业培训向垂直细分和专业化演进。
企业管理培训需求逐步释放,注重实战社会培训模式更加契合中小企业需求。企业管理培训以企业的中高级管理层为目标对象,使其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我国新设企业众多,年我国新登记企业高达.1万户,众多民营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企业管理者存在提升管理能力的需求。当前企业管理培训模式包括高校培训模式(MBA/EMBA项目)和社会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以实战导向,更加迎合民营中小企业主的实际需求,和具备学位授予权、注重前沿理论传授的高校培训模式形成有效错位竞争。
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高度分散,尚无绝对领导品牌。根据中研普华数据,截至年,我国管理培训行业企业数量约7.8万家,行业进入无需大量资金的支持,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市场较为分散。众多培训机构存在运营不规范、机构良莠不齐等痛点。在当前市场格局下,我们认为伴随行业发展,具备体系化课程研发能力、师资培养能力以及渠道建设能力的头部企业的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行业向规范化发展为大趋势。
3教育信息化:校内教育质量提升驱动,标考建设逻辑延续。
政策:校内教育质量提升质量,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
经费投入驱动行业增长,投入规模持续扩张。年6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同增7.1%至4.29万亿元,占GDP的4.22%,同增0.16PCTs。以此估算,年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将超过亿元。
“双减”政策要求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带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要求“教育部门要征集、开发丰富优质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利用国家和各地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以及优质学校网络平台,免费向学生提供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双减”政策将校内教学资源及平台建设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点,带动各地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年政策重视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中长期政策落地可期。年进入后疫情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开发,并且通过完善国家级、省级以及市县和学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注重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年3月《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年工作要点》中,将“发布《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系统布局未来5—15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明确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列入工作重点,重磅政策落地可期。
标准化考点:第二轮标考建设延续,学业水平考试及中考标考建设贡献增量
标准化考点2作为信息化特殊的细分赛道,具有投入确定、自上而下获取订单、格局清晰等特点。在标准化考点建设过程中,主要参与者包括佳发教育、北京竞业达、杭州恒生,佳发教育市占率60%左右。同时,标准化考场建设自上而下获取订单,成为标准制定者即可获得难以匹敌的先发优势,佳发教育以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为切入点,以产品+服务夯实先发优势,站稳脚跟。年开始的第二轮建设主要包括:
国家和省级考试考务管理与服务平台产品: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指南》要求,年全国将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地(市)、县区等各级考试机构的管理与服务信息化支撑平台,是标准化考点建设的核心和制高点。从市场空间看,按31个省个地市,每个省万、每个地市万、综合考虑县和县级市产值,测算考试考务综合管理平台整体规模10亿左右,在年高考前完成。
标准化考场建设四大系统:从单价看,从第一轮建设的单系统(0-0元网上巡查系统),到第二轮的多系统,理论测算单教室配置需求将提升至-0元左右(加上巡查的高清功能、作弊防控0-元、身份认证系统0元),实际落地情况取决于各校装配进度。从数量看:1)53万更新考点(13万大学和中职+40万高中)+新高考学业水平考试带来的40万缺口(高二高三同时参加考试+备用考场)。2)50万中考考点:继高考后,中考有望成为标准化考点重点建设领域,中考考点建设比较分散,目前整体建设仍在初期。
第二轮标考建设延续,高考作弊防控系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中考建设贡献增量。结合客单价和考点数量增加,预计第二轮标考建设市场规模在亿左右(40亿更新考点+40亿新高考缺口+50亿中考)。从周期性看,年进入第二轮标准化考点建设的第五年,当前高考网上巡查系统基本铺设完毕,但身份认证及作弊防控系统渗透率仍较低,特别是有效屏蔽5G信号的作弊防控有望于年迎来集中建设期。此外,中考标准化考点建设较为分散,周期较长,有望陆续放量。
素质教育:中高考政策驱动,产品刚需属性强
中高考政策变化带来智慧教育增量空间。随着升学考试相关政策变化,学生培养与评价方式更多元,素质教育相关信息化建设需求随之增长。
智能体育测评: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支撑智能体育测评设备需求。年9月,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值,体育学科重要性持续提升。目前我国体育教育尚存学生身体素质监测以及评价手段落后、测量不精确等难题,存在对智能体育测评设备的需求。
英语口语机考: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的政策要求下,英语口语考试纳入中高考成为必然趋势,目前广东、北京、上海高考采用人机口试,成绩纳入高考总分;另外截至年3月,北京、上海、重庆等9省市中考采用人机口试,成绩纳入中考总分。口语机考铺开为相应设备ToB/ToG端设备销售打开市场空间。此外,学生备考过程中存在英语口语日常训练及测试需求,相关设备可借此打开ToC端销售,通过服务费形式获得收入。年我国初中毕业生人数达到.3万人,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达到.5万人,若英语口语机考全面铺开,按生均收费0元测算,口语机考C端服务市场规模可达亿元。
三个课堂:契合教育资源建设要求,市场规模超亿
教育资源建设要求下,“三个课堂”相关的录播设备大有可为。“三个课堂”包括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契合政策导向,针对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缺少师资的问题,采用网上专门开课或同步上课,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差距。建设过程中,课堂录播设备可实现教学过程的记录与转播,实现跨学校的互联互通。按单个教室建设价格1.5万元测算,小学及初中专递课堂建设规模超过亿元,“三个课堂”相关的录播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4K12课外:双减”引发教培行业变革,龙头紧抓转型机遇
“双减”政策印发,K21学科类课外培训面临严格监管。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以及具体举措等共计30条自上而下推动“双减”落实,对K12学科类课外培训行业进行严格监管。“双减”政策对培训机构的审批、资本化路径、培训时间做出明确限制,对K12课外培训公司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
培训机构审批:不再新批培训机构,线上机构重新审批。对于学科类培训机构,“双减”政策指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在线培训机构,政策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对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政策指出“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
培训机构资本化:路径基本切断,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双减”政策从上市融资、二级市场投融资、以及控制外资参与等多角度全面限制学科类课外培训机构的资本化路径。具体而言,“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培训时间: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双减”政策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在K12课外培训的四季续班模式下,寒暑假为重要的获客季,而春秋两季的休息日及节假日通常贡献学科类培训的主要收入,因此培训时间大幅缩短或带来教培机构收入骤减,寒暑假期间物业租金成本难以覆盖等问题。
各地方性实施方案已陆续出台,进一步明确“双减”具体措施。从省级区划来看,截至年10月,已有15个省市及自治区发布“双减”实施措施。各省实施措施对“双减”意见进行进一步明确,落实各类培训机构的管理责任,如《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要求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学科类培训机构和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的管理、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文化艺术培训机构的管理、体育部门负责体育培训机构的管理、科技部门负责科普知识培训机构的管理。
严厉整治的同时,教育部为学科类课外培训机构指明业务转型方向。8月16日,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