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村建立了标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陈皮仓储设施。任晓盈摄
文/毕松杰
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乡村振兴广东答卷——广东乡村振兴百佳实践案例》,总结展现广东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工作成效。其中,江门4个案例入选,分别是“小陈皮‘接二连三’辟出‘大产业’新格局”“探索带农助农新模式,打造新型基层供销社”“创建乡村博物馆打造文化新基地”“探索‘两线合一’衔接改革构建‘三合一统’贫困治理模式”,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落地的“江门经验”面向全省推广普及。
小陈皮“接二连三”
辟出“大产业”新格局
近年来,江门充分发挥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带动作用,着力构建“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五位一体的产业园发展新格局。建成新会陈皮(柑)种质资源保护与良种苗木繁育中心,推进标准化种植全覆盖;研发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形成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余品种的系列产品;与30多所科研院校加强产、学、研全方位合作,不断深挖新会陈皮精深加工及医药健康发展潜力;成功打造新会陈皮产业园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快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建成新会陈皮公共服务中心,全方位为陈皮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随着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小陈皮“接二连三”蝶变成“大产业”,年产值从不足万元发展到年的亿元,带动超5万人就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入选全国乡村产业振兴典型案例。
探索带农助农新模式
打造新型基层供销社
台山市冲蒌供销社立足当地农业大镇实际,通过创办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台山市天惠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带动当地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向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成功打造以冲蒌镇为中心的黑皮冬瓜产业圈,当地不少农民通过种植冬瓜致富。同时,积极开展土地托管业务,有效盘活基地周边闲置农田。
此外,冲蒌供销社探索形成“批发市场+配送中心+销售网点+电商平台”的销售新模式,建立近1万平方米的供销社天润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功能区域齐全,每年助农销售农产品3.6万吨;在城区建立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分拣配送中心和新供销生活超市,广泛开展“农超对接”,每年配送生鲜农产品多吨;打造“农家康”品牌,自建“天润生活直通车”线上平台,将“农家康”品牌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均销售量达5万包。
冲蒌供销社先后获得基层社标杆社、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金扁担改革贡献奖等荣誉。
创建乡村博物馆
打造文化新基地
江海区礼乐街道东红村在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将清理出的风车、石磨、煤油灯、渔船、纺织机、龙舟等千余件刻写东红乡村文化记忆的旧物件摆上陈列架,创建了乡村博物馆,打造文化新基地,赋予东红村文明实践新活力。
东红村还以公益性的乡村博物馆为基础,将书法、绘画等以牌匾、墙绘、小品的方式融入村容村貌建设,对接当地童艺堡美术中心,打造一批乡村特色写生景点,建设东红村艺术写生基地,培育农村新业态,实现美丽乡村“流量变现”。
未来,东红村将结合乡村博物馆、写生基地等文创项目建设,聘请专业团队研究探索如何在传统建筑中植入现代功能以满足现代人消费需求,进一步开发书画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果蔬采摘基地等项目,走出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促进乡村文化兴盛的路子。
探索“两线合一”衔接改革
构建“三合一统”贫困治理模式
年,作为广东省唯一试点市,江门率先开展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改革工作,即“两线合一”衔接改革。通过推进扶贫政策与低保政策有机融合、有效衔接,探索形成了治理相对贫困的“三合一统”模式,并以恩平市为试点,全面铺开扶贫工作机制改革,构建“三合一统”帮扶模式,破除原有贫困治理模式中的地域、政策、制度、结构界限,进而在整体上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扶贫格局,为全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示范性经验。
此外,江门积极搭建“政府+行业+社会”大扶贫工作平台,在全市建立有机联动扶贫机制,将扶贫工作纳入考核指标,有效督促各政府部门协同推进扶贫工作,大力开展“千(万)义工助千户”“百医牵百村”“百企扶百村”三大社会帮扶行动,全面推进社工帮扶服务。
截至年底,江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28.69%,相对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内生动力明显增强,基本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