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第16课最苦与最乐精品实用高

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请私信我,免费发文档下载链接

年5月12日下午两点多,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在教学楼要坍塌的瞬间,有位老师把离他最近的四个学生塞在桌子底下,自己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保护孩子们的生命。四个学生得救了,而老师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成了人们心中永不倒塌的丰碑!……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看看他对责任又是怎样理解的。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论点及运用的论证方法。

2、体会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3、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年中举人。年随其师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年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并称“康梁”。梁启超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一生著述宏富,所著《饮冰室合集》计卷,余万字。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议论文

(1)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议论。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3)论点常见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结尾;④中间;⑤概括。

(4)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5)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使论证具体,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使论证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③比喻论证:使说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7)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8)论证的方式:立论、驳论。

(9)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

①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②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毫无边际。

③任重而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④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题目点明了论题。

  “最苦与最乐”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形成对比,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1、速读课文,用原文说说人生什么事最苦,什么事最乐。

明确:“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当勇于负责。

3、为了论证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道理论据:“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理清文章结构,说说全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完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全文采用分总的结构方式。

第一部分(1-3)

1、作者是如何提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论点的?

明确:作者先以环环相扣的设问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贫、失意、老、死;然后提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一论点的。

2、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对比论证。

指出贫穷、失意、老、病、死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相压在肩头,无处可躲,有力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这一论点。

②比喻论证。

将“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的感觉比作“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个人责任未了时的痛苦情态。

3、“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第2段这几个分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明确:不能。“贫”“失意”“老、病、死”的顺序和上一段谈论的顺序一样,这样能保持上下文语序一致,所以不能颠倒。

4、第3段中作者认为没有尽“责任”的表现有哪些?这是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2%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49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