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名人,最后一位竟是北洋水师名将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225.html

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是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地处中国南部、珠江下游、濒临南海,是中国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

这里的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二十年()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这里的广州塔又称广州新电视塔,昵称小蛮腰,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艺洲岛)赤岗塔附近,是中国第一高塔,世界第四高塔。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这里还诞生了很多名人!

崔与之:

崔与之,幼名星郎,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南宋名臣、诗人。

崔与之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他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洪秀全:

洪秀全,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名讳而改为洪秀全,广东花县(今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官禄村人,清末农民起义领袖。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洪秀全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乃至孙中山也自诩“洪秀全第二”。但洪秀全对伦理和儒家社会的破坏举措,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实际的纲领,以及他后期腐化的生活作风等,都具有负面影响。

陈澧:

陈澧,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清道光十二年(公元)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前后执教数十年,提倡朴学,所造就者甚多,形成“东塾学派”。

陈澧对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陈澧还主持编印《菊坡精舍集》,汇集菊坡精舍学子优秀课卷,以嘉惠后学。陈澧是位通晓天文地理、乐律算术、骈文填词的岭南大儒。钱穆曾评陈澧“晚清次于曾国藩的第二号人物,学术史上主汉宋兼采,力主新式学风”。

陈澧任菊坡精舍山长15年,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包括梁鼎芬、桂文灿、廖廷相、陈伯陶、陶福祥、温仲和、黄绍昌、文廷式、于式枚、汪兆镛、谭宗浚等。光绪七年(),朝旨赏给五品卿衔。翌年正月二十二日(年3月11日),病逝于广州。

胡汉民:

胡汉民,幼名衍鹳,后改名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出生于广东番禺,祖籍江西吉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曾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民报》主编,从此成为孙中山主要助手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写了《总理全集》。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革命党、广东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

屈大均:

屈大均,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避祸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高剑父:

高剑父,名仑,字剑父,后以字行,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现广州市番禺南村员岗乡),杰出的中国近现代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传统美术的革新者和中国现代美术的先驱者。

高剑父与陈树人、高奇峰一起致力于中国画改革,后人称岭南画派。年6月22日卒于澳门。高剑父是近现代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进程中的先驱者之一,也是近现代岭南文化史上为中国美术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人。辛亥革命后,他在中国画坛逐渐崛起,最终成为引人瞩目的“画坛盟主”和“一代宗师”。他所创立的“岭南画派”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绘画流派。

骆秉章:

骆秉章,原名俊,37岁时改名秉章,字龠门,号儒斋,广东广州府花县华岭村(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晚清的中兴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书法家,湘军的统帅之一。道光十二年(年)进士,充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掌撰记。后历任侍讲学士、御史、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四川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他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并称为“晚清八大名臣”。

骆秉章入湘十载,位居封疆,治军平乱,功绩卓著。入川七载,剿灭太平军,清廷授以太子太保衔。清廷论功行赏,他被推为大功之臣,当时的人将他和曾国藩并称为“东西相望,天下倚之为重”,足见他的政治影响力。骆秉章一生清廉,被誉为“晚清第一清官”,他整顿吏治,惠济百姓,受到百姓拥戴。

冯云山:

冯云山,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

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

洪仁:

洪仁,广东花县人,是太平天囯天王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居住多年,年到天京(即南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年在江西被清朝江西巡抚沈葆桢捕杀。洪仁是太平天囯领导层中对西方见识较广的一位,提出的《资政新篇》是具有发展资本主义主张的政治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算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湛若水: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明弘治五年(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

张维屏:

张维屏,清代官员、诗人。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曾作长诗等讴歌抗英,是爱国诗人。

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目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赞扬陈连升、葛云飞、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已故的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居巢:

居巢,中国清代晚期画家。原名易,字士杰,号梅生、梅巢、今夕庵主等,室名有“昔耶室”、“今夕庵”等。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隔山乡(今广州市海珠区)人,所绘山水、花卉多秀雅,草虫则活灵活现。绘画师承恽寿平,工诗词。

邓世昌:

邓世昌,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人,清末北洋水师名将,民族英雄。

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们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

当然,广州历史名人远不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广州历史名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60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