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梁启超原配,是林徽因婆婆,更是整个梁

年,梁启超远赴美国檀香山,在那里,风华正茂的他对一女子动了心。

这名二十出头的女子叫何蕙珍,是当地一位华商之女,不仅精通英文,更关心国家大事。

她替梁启超担任翻译,还在当地报纸上用英文帮梁辩护。女孩主动向梁表明自己的心迹,那些爱恋,从她口中说出来,既热烈又纯真。

梁启超不是喜欢她,而是非常喜欢。情绪激动下,他还给家中妻子李蕙仙写了封信,诉说心中的矛盾与纠葛。

读罢来信,李蕙仙沉默了。过了很久她回复道:“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她,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

可梁启超却做出决定,与何蕙珍断了彼此的念想。自始至终,他与何蕙珍的感情都“发乎情,止乎礼”。

有人说,梁启超没娶何蕙珍是因着自己的身份,有人说是因为害怕家中的老父亲,更多人则说,是因为梁启超惧内,因为李蕙仙泼辣。

其实梁启超能最后用理智战胜情感,最重要的原因并无其它,而是结婚这么多年来,李蕙仙实在是位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好妻子。

多年相处积累起来的点点滴滴,哪是能被一时的激情爱恋取代的呢。

梁启超与李蕙仙的婚姻,门第相差悬殊,曾差点没结成。

李蕙仙父亲李朝仪,曾为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堂兄李端棻任内阁学士、学政、刑部侍郎等职,是著名的维新派变法大臣。

按常理,李蕙仙这名门闺秀与梁启超八竿子都打不着,因为当时的梁启超,仍是广东新会一穷乡僻壤的读书郎。

但这两人却因一次考试,被月老,或者说被李蕙仙的堂兄给牵了红线。

李端棻去广州主考乡试,试题“熔金铸史”一出,从小饱读诗书的梁启超,在纸上纵横阔论。

梁启超的才情得到了主考官李端棻的欣赏。他喜出望外,从梁启超身上,李端棻看到了和自己相当一致的思想和观点。

举人不稀奇,17岁的举人就很罕见了。当得知梁启超11岁便中了秀才时,李端棻更对其欣赏有加。

回到京城,李端棻试探着问了一下堂妹:“蕙仙,你年纪也老大不小了,眼界如此之高,这个看不上,那个瞧不起,堂兄替你介绍一个如意郎君如何?”

就这样,在李端棻的牵线下,梁启超与李蕙仙,这从未谋面的两个人,定下了婚约。

意外的是,第二年在京举行的会试上,梁启超发挥得不理想,榜上无名。

一个毫无背景的穷小子,又看不到仕途的希望,如果这时李蕙仙要求退婚,谁也拦不住,梁启超更不会吭半句声。

家人问李蕙仙的意见,看她要不要再考虑考虑,她一口否绝了:“不,说出去的话就要做到,我也相信卓如的才华,相信他会有出头之日。”

就这样,在李蕙仙的坚持下,她与梁启超的婚礼在李家如期举行了。

虽门第不相当,但一诺千金,既守住了李家的名声,更成全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娶妻娶贤,李蕙仙就是最好的注解。

结婚第二年,李蕙仙跟随丈夫回到广东新会茶坑村,一到那,她整个傻眼了。

梁启超的祖辈都靠教书维持生活,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李蕙仙虽是贵州人,却跟随父兄在京城生活了很多年。对于这位官宦世家的小姐来说,眼前的场景实在难以想象。

房间拥挤,还有办法解决,最关键是南方的气候,实在让李蕙仙有点难以适应。

湿热的环境使她身上迅速长满了疹子,又痒又疼;乡间的野草随处疯长,蚊子多得成把抓,都可以炒成一盘菜了。

一到台风天,倾盆大雨,风刮得可以把人给卷走,天都像是要垮了下来一样。

她没有半句抱怨,身上挠出了星星点点的印痕,却总是对家人笑笑:“没事,没事。”

她学做家务,学干农活,认认真真地当好梁太太和梁家儿媳,挑水、舂米、煮饭,放下这件又去忙那件。

困难还不只这一点。最开始,像外语一般的方言让李蕙仙整个人都慒圈了,好在她每天都和当地农人打成一片,渐渐地,沟通已经不成问题了。

梁启超的生母早已过世,继母只比李蕙仙大2岁,换成其他人,怎么样都会心里嗝应得慌,可李蕙仙恭敬孝顺,和继母处得非常融洽。

梁启超阅读量大,对于一个农人家庭来说,买书的钱确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书钱不够时,李蕙仙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变卖了给他换书。

书能够塑造人的思想和灵魂,却改变不了一个人说话的口音。于是,梁启超多了一位官话老师李蕙仙。

说起学官话,还有个笑话。

维新变法后,光绪帝满怀希望地召见了梁启超:“先生名噪京华,久闻大名,只是宫中杂务甚繁,拖延至今才见先生,实在有愧。今日得空,想亲耳聆听先生维新高见。”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梁启超一开口,光绪就完全闭口了,因为根本听不懂。

梁启超那口广东白话啊!

他急得抓耳挠腮,光绪在龙椅上听得心烦意乱。最后,光绪的好心情完全没了。

可人都被自己召来了,总得赏点什么吧。于是光绪匆匆赏了梁启超一个小六品官衔,便挥挥手让其退下了。

从此后,李蕙仙就做起了丈夫的老师,每天教他说官话。不出一年,梁启超就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官话,这为他后来在各地宣传和演讲奠定了基础。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但绝不仅仅只是两个人的事。能把整个大家庭的关系打点好的女人,需要一颗包容的心,更需要舍弃小我的无私。

可如果你就此以为李蕙仙只是一个善于顾家的小脚妇女,那就大错特错了。

熟读诗书的她,追随丈夫的脚步,学习维新思想,与丈夫举岸齐眉。

年,她和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一起创办了《女学报》。这份报纸全由妇女办报、妇女主笔,撰稿人也几乎全是妇女。

这是中国最早的妇女报,它反对缠足、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妇女解放而呐喊。她们把每期主编的真实姓名刊登在报头上,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做法。

除此之外,李蕙仙还与丈夫一起在上海创办女子学堂,担任提调,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学校长。

每当梁启超受到挫折情绪处于低谷时,李蕙仙总是不断给予安慰和鼓励,不离不弃,想尽一切办法帮丈夫度过难关。

梁启超潜心撰写文稿的同时,抄录誊写的工作全是李蕙仙在做。她是梁启超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梁九百多万字的文稿中全都藏着妻子的汗水。

同时代的许多文人妻子,朱安大字不识一个,江冬秀痴迷打麻将,陆小曼追求浪漫甚而染上毒瘾。

而李蕙仙,照顾好家里众多人口的同时,还能与丈夫肩并肩,这样的思想与格局,就算放到今天这个社会,也不多见。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李蕙仙,大难临头时不仅没有飞,更成了整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慈禧命两广总督到梁家搜查、抓人。

面对来势汹汹的官兵,梁家老老小小哭成一片,束手无策。

李蕙仙走到带兵的头目面前,镇定自若:“一人做事一人当,你们也是有爹有娘有家小的人。梁启超就算杀了人放了火,砍他头我答应,但不能连累他的家小,他们都是无辜无罪之人。

一人做事一人当,古来人伦天理就是如此。你们如果没法交差,就将我李蕙仙带走好了。”

覇气!大气!这样的村妇,这帮清兵还从没见过,再加上要抓的梁启超竟已出逃,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随即,李蕙仙带着梁家人一起避难澳门,代夫尽孝,侍候老人,抚养幼女。

后来,梁启超在写给李蕙仙的家信中说:“得详闻家中近状,并闻卿慷慨从容,辞色不变,绝无怨言,且有壮语,闻之喜慰敬服,斯真不愧为任公闺中良友矣。”

跟着梁启超,李蕙仙也真是见惯了大风大浪。

袁世凯复辟时,梁启超南下云南去寻蔡锷,准备组织护国军讨袁。临走前李蕙仙对丈夫说:“上自高堂,下逮儿女,我一身任之。君但为国死,无反顾也。”

环境极为艰难的情形下,她始终是梁启超的定心丸,更是梁家的顶梁柱。

梁李两家很多孩子都受到过李蕙仙的资助,就连带着女儿去日本与丈夫会合,她也把娘家的亲戚和小孩一并带了过去,而且一直抚养和接济他们。

从日本回国后,他们也抚养了两家很多孩子,比如梁启超的小弟弟和妹妹,都长年住在梁启超家。

家里人最多的时候,吃饭开流水席,一个人吃完了就走开,没吃饱可以再来吃。

可以说,对这个家,李蕙仙付出得比梁启超要多得多。他在外施展自己的报负,她替他照顾好家人;他立名立业,她尽己所能替他扫清余障。

梁李两家的亲戚跟孩子,她从来没有分过彼此亲疏,因为她懂得,一个家族的兴旺和代代相传,凭的绝不只是某一人的一己之力,而是互相扶持。

男人最爱的女人是什么样的?

年轻漂亮、学识丰富、妖娆妩媚?这些统统只是加分项,而非根本。

漂亮让人赏心悦目,学识丰富让人有话可聊。可生活是个最讲究实际的地方,要真正过日子,靠的还是性格。

所谓久处不累,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没有一颗顾全大局的心,恐怕很难做到。

恋爱与婚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结了婚,两人就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要想婚姻长久,就必须得有团队精神,而不能极度自我。

阅经人世的梁启超,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最终还是放弃了何蕙珍,因为他知道,想要再遇到一个像妻子李蕙仙这样的女人,下辈子都不一定有这个福气。

弘一法师说:“爱,就是慈悲。”

所有的慈悲中,都有一颗顾着彼此,相守相望的体恤。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51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