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以前这里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早年,新会区人民检察院派驻镇街检察室干警在走访中发现辖区某村一鱼塘被倾倒大量垃圾,散发出难闻气味,严重影响附近村民的正常生活。随后,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履行职责,处理转运涉案垃圾。在现场围观垃圾清运的村民说:“现在改变太大了,池塘的水都变清了!”
自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新会区政法系统从自我完善、工作创新、志愿服务等方面着手,累计投入资金万元,为群众办实事超千件。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回头看”期间,全区推出第四批“民生微实事”,持续开展“执法为民”专项微实事项目31个,新增10个项目,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把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与主责主业相结合,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办事服务。”新会区委政法委负责人表示,新会将持续深化政法领域改革,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政法铁军的温度,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会、法治新会。
南方日报记者李霭莹
通讯员胡苹
守护群众利益
“检侨联络站”“智慧新警务”为民办实事
江门市某纸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侨资企业。几年前,行政部门中止了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并追缴已享受的近万元税款。如果处罚执行下去,该侨资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大受影响。
结合侨乡实际,去年5月,新会区委统战部办公室、新会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在全省率先设立“检侨联络站”,打通涉侨信访专岗、远程视频接访等诉求表达“绿色通道”,主动为侨胞和全市多家侨资企业排忧解难。今年,“检侨联络站”成功入选江门市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示范项目。
通过“检侨联络站”,新会区人民检察院了解到了企业的诉求,立足行政公益诉讼职能,依法确认企业享有税收优惠资格。最终,侨资企业不仅无需补缴税款,还获得了超过万元的税收优惠。
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既是政法队伍的主责主业,也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新会区政法系统坚持两者齐发力、共推进,在职责范围内精益求精,守护群众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近日,新会公安成功打掉一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团伙,涉案金额高达多万元。去年8月至12月,新会公安接到多名群众报案,称自己在某居家养老生活馆进行了投资,但到了预定的期限收益没有兑现,甚至连本金都拿不回来,怀疑被诈骗。据统计,投资受害者多为5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超过名,涉案金额多万元。
接报后,新会公安分局经侦大队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发现该居家养老生活馆以“每日参加会议即可领取礼品”,吸引老年人参加会议,继而引诱他们开通会员资格参与投资,以“低投入高收益”的说辞诱骗钱财。依托“智慧新警务”平台,民警快速锁定犯罪团伙。今年1月,收网时机成熟,专案组民警分别在江门、湛江等地实施抓捕行动,一举捣毁了这个犯罪团伙。
公安是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关键力量。新会公安严厉打击毒品、盗抢、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力争实现全年“总体警情和立案双下降”的目标。数据显示,截至8月6日,新会入室盗窃警情同比下降44.44%,现案破案率40.72%。全区累计注册“邑安”小程序52.97万人,覆盖率达到68.22%,及时止付多万元,电诈刑事警情同比下降13%。
创新基层治理
“村巷法官”、律师顾问让司法服务到村到巷
“法官你来评评理,他们家装修搞到我房子都裂了,该不该赔?”法官梁庭超还没来得及坐下来,新会区大鳌镇新联村村民钟叔就开始讲述他与邻居梁伯的矛盾。实际上,两家的矛盾已经持续了数年,村里的调解员“说破嘴”也没见好转。但这次“村巷法官”来了,他们终于得到了一个信服的答案。
今年4月初,新会区人民法院与全区13个镇、街、管委会签署工作机制,名审执人员变身“村巷法官”,下沉到个村(社区)开展驻点服务,实现司法服务到村到巷。
“村巷法官”实行分片责任制,每名法官包干若干村(社区),每月定期到负责村居,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多元化司法服务。截至目前,项目协助化解矛盾纠纷余件,办理司法确认案件余件。如今村民遇事都喜欢找“家门口”的驻点法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如今,新会的村(社区)不仅有驻村法官,还有律师顾问。新会区司法局依托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汇聚驻村(社区)律师、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力量,通过建立诉源治理机制,在基层村(社区)深入开展多元解纷的法律服务。全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宗,成功宗,成功率达99.9%。
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新会推出一揽子便民服务,切实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改作风,着力提升政法司法服务质量。
车位少、绕行远……到法院办事停车难,曾经是当事人和律师苦恼的问题。不少群众只能把车辆停在法院外围的道路两侧,有时停得远还要步行好久才能到法院。
针对这个“痛点”,从今年3月起,新会区人民法院掀起“解决诉讼停车难”专项行动,在机关及6个人民法庭设立小汽车、摩托车停车位共68个,预计能新增个车位的便民停车场也正紧锣密鼓建设中。新会区大泽镇红木家具行业协会顾问吴伟轩点赞这个做法:“不到半个月时间,法院、法庭已经划出了一批诉讼专用车位,群众打官司方便多了。”
细节彰显温度
围绕重点群体多措并举加强服务帮扶
周末,公医院陈婆婆的病房,帮她办理委托公证。这样延长服务时间、主动上门服务的操作如今已经成为了新会公证处的常态。
今年3月以来,新会公证处为行动不便或有特殊原因不能前来公证处办理业务的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公证员采取节假日轮值等方式,全力满足群众办证需求。今年以来,公证人员到住宅、医院、养老院、公司企业等场所为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66次,服务对象多人,累计为群众增加办事时间多个小时。
政法铁军彰显司法温度,新会区政法系统围绕重点群体,多措并举加强服务和帮扶,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新会区委政法委推进社会治理公益创投项目,“长者饭堂”、青少年社区矫正、“平安通”等品牌服务持续深入开展,今年共建立重点服务对象档案多个,提供上门服务40多人次。新会公安分局设立“绿色通道”,为60周岁以上老年群体提供高效办证服务,增设自助设备人工引导、亲属代办等多项服务举措,方便老年人办事。新会区人民检察院为符合条件的农村地区贫困当事人及时启动国家司法救助,顺利办理两宗农村未成年被害人司法救助案件,发放司法救助金4.7万元。新会区人民法院立案团队多方奔走,为困难老人、交通事故伤者、住院患者等提供民事、执行立案上门服务及见证委托服务。
自江门市成为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新会区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管理机制,有序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组建多元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连续两年排名江门市第一,连续八年荣获“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优秀县(区)”称号,为市民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11个镇(街)、20个职能部门、个村(社区)已经全部成立服务管理小组,建成率达%。”新会区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服务管理小组每天有专人值班,为群众提供救助帮扶、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关系调适等服务,并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人群提供心理支持、社会融入等服务。截至目前,新会区已经建立起村级心理咨询室间,跟进个案68个,接诊服务2.1万余人次,组织公益活动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