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强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分布有梯队效应

北京最大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19404418384779&wfr=spider&for=pc

站在中国历史大格局中,以各省历史文化名人的产生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国文化图谱的总体分布,我们可以按照梯队方式来展开分析。如果比较熟悉中国历史地理,我们会发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流经的省份,大部分处在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

美丽江西

在明代以前,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江西应该属于第一梯队,诞生的历史名人更集中;而安徽、江苏、浙江、湖南、福建、河北、湖北等应属于第二梯队;其他属于第三梯队。明清两代,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西无疑成为历史名人产生的重镇。到近现代,浙江绍兴、安徽绩溪、安徽桐城、广东新会、福建闽侯、江西义宁、浙江德清、浙江湖州、江苏常州、浙江温州、江苏苏州、江苏江阴、广东番禺、湖南湘潭、浙江瑞安、江苏无锡等地方,成为中国文化名人的集聚地。此外,湖北、四川的人才辈出,势头迅猛,充分反映出人才南移和沿长江中上游移动现象。

先来说说被称为“表里河山”①的山西及其历史文化名人。山西有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文化昌明之地,论其影响应列在中国省份的第一位。与华北地区省份一样,这里的人才出现得很早,且类别齐全,包括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人才,异常丰富。每一个领域都有当时中国的领军人物,比如帝王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北魏孝文帝、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政治家有霍光、裴度、狄仁杰,思想家有荀子,军事家有卫青、霍去病、郭子仪,诗人有王勃、王之涣、王维、白居易,文学家有柳宗元、罗贯中、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史学家有司马光,高僧有法显,军事家有关羽、王忠嗣,等等,可谓群星璀璨。

山西高山

检索山西文化名人的发展脉络,尤以唐宋以前最为丰富,元代之后三晋文化一落千丈,“几成文化沙漠”②,人才明显减少。究其原因,有人认为与晋商崛起、重商轻文有关,其实这应该是元代对汉文化的抑制和打压的历史性后果。加上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已经南移,离山西愈来愈远,山西受到的方方面面辐射愈来愈小。此外,山西受地形限制越来越明显,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难以再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帮助和支撑。尽管如此,在金元时期山西还是有一些响当当的名人,如:元好问、白朴、郑光祖、罗贯中。有清一代,由于晋商的地位和山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山西依然是文化名人的重镇,思想家有傅山、阎若璩、徐继畲,政治家有陈廷敬、岑春煊、于成龙,商界人士有乔致庸、祁隽藻、渠本翘等。民国以后,山西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个小繁荣,首先是留学生很多,其中又涌现出一批翘楚,如阎锡山、孔祥熙、赵戴文、傅作义等等。民国人物的大量涌现与庚子赔款和西洋人倡导的留学潮有关③,保留着浓厚的开放色彩。这股留学潮为山西培养了数千留学生,造就了大批军政文化界人才,也培养出一批文化名人,比如景梅九、景耀月、王用宾、冀朝鼎、冀朝铸、李健吾、柴泽民等等。但是,百年前这些真正的大腕并不出名,人们后来聊起山西文人,首先想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流派山药蛋派。

还有一类特殊的人才就是红色精英,如高君宇、彭真、徐向前、薄一波、华国锋、李雪峰、陈永贵、纪登奎、李顺达、申纪兰等等。这些人物以政治、军事、劳模为主。尽管部分人物是褒贬不一,但是他们毕竟做出过贡献,也真实地影响过现当代中国的社会。

清代以前,山东、河南名人应该仅次于山西,两地难分伯仲。山东为齐鲁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奠定中华文化的重要人物,尤其儒家学说发轫于此,齐鲁学风也为历史所景仰。可以说,山东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之源,在诸子百家时代人物为超一流,如孔子、孟子、孙子等等,对中华文化及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随后的表现虽有起伏,隋唐五代时期相对低迷,但之后继续有上佳表现,一直到明代,在北方也非常出色。其中有诸葛亮、贾思勰、王羲之、刘勰、颜真卿、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孔尚任、刘墉等等。山东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

河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这些人物出类拔萃,影响很大。河南在文化名人数量上占有优势,秦汉到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曾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的说法,盛唐时期达到辉煌的顶点。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丧失了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下降,但相对于北方诸省,包括山西,仍然具有优势。除了上述人物外,秦以后有晁错、张仲景、张衡、阮籍、谢灵运、玄奘、一行、吴道子、杜甫、韩愈、刘禹锡、岑参、白居易、元稹、李贺、李商隐、程颢、程颐、岳飞、侯方域等等。

第二梯队应是江西、江浙等地。江西号称“文章节义之邦”,与北方几省相反,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平平,主要有陶渊明,但北宋中后期以后迅速崛起,取代河南成为文化中心。就诗家而言,“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宋诗大家胥出江西”。有人总结过:唐有“李杜韩白”,三位河南人、一位四川人;宋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四川人。宋明时期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人是其中的主角,比如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等,这些精英开宗立派,叱咤风云,引领潮流。江西人文在这个时期达到极盛,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极大。

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余烈,在正统的文化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元代以来江西所产的文化名人有马端临、吴澄、虞集、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陈寅恪、萧公权、傅抱石等等,亦可称得上超超玄箸矣。

浙江、江苏经常合称江浙,说明这两个地方在许多方面的趋同性。宋元以来,浙江的人文表现一直很优秀,但明代成化年间之前不如江西,之后终于大大超越江西了,稍后江苏也先后超越闽赣,共同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江浙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并一直保持至今!于是,有人说“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容浙江,绝不为过”。仅明清以后的名人就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龚自珍、吴昌硕、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等。

江苏与浙江相较,有种比学赶帮超的味道。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最为突出,领先于南方诸省。宋元时期发展减缓,远不如浙江。明中晚期以后,江苏文化重新崛起,再度超越浙江,成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近代,浙江又有反超的迹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顾宪成、徐霞客、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鹗、徐悲鸿、梅兰芳,人才不胜枚举。所以,有人说:五个文化大省里,不能没有江苏。

湖南古称“三苗”,近代以前,湖南在历史的河流中一直默默无闻,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南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年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湖南只有东汉蔡伦,唐代欧阳询、怀素,宋代周敦颐,元代欧阳玄,明代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人有名气。但之后的年,湖南变了,完全是异军突起。一批湘人先是从军事起家,而后“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可谓蔚为大观。中兴名臣有之,民国人物有之,红色革命者有之。主要有何绍基、王闿运、谭嗣同、杨度、程潜、沈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闿、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晖、谭盾、田汉、欧阳予倩、蒋廷黻、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曾昭抡、周立波、李泽厚、周光召等。称之为名流辈出,绝不为过。其中领军人物应该是毛泽东、黄兴、曾国藩。

福建的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接近,最鼎盛期也在两宋。理学四大学派中,闽派为其中之一。那时的文化名人首推朱熹(安徽徽州人,生长于闽地),还有柳永、杨时、游酢(杨、游二位有“程门立雪”的故事)、罗从彦、李侗、蔡元定、刘勉之、胡安国、罗从彦、廖德明都是理学名家。此时的福建杰出之辈数量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基本是同一阵营。元明及清代中前期“给人印象是名家众而大家稀”,有人研究认为——这年中福建能称得上杰出者的只有杨荣、李贽、余大猷、李光地、郑成功、施琅以及不甚光彩的洪承畴等几人。晚清后情况大变,这里是人文蔚起,像林则徐、陈化成、沈葆桢、严复、陈衍、陈宝琛、陈嘉庚、郑孝胥、林语堂、辜鸿铭、冰心等等,都是与海洋有关,从中可见其地利的影响,近代西方与大陆的碰撞才造就出这样一批俊才。而影响最大、最符合民族审美的自然是林则徐。

河北近一千年来就是近畿了,其南部为中原一部分,又是大平原,地理位置优越。其实河北几乎可以与第一方阵一比。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显示,宋代以前,河北名人数量综合排名居第四位(列于晋豫鲁陕之后)。宋之前,其著名才俊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郦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产出量有所下降,其排名列于十名之后。后来,人才数量有明显回升,“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其代表人物有郭守敬、马致远、颜元、纪晓岚、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钊等等。如果找寻其人才增加的原因,大概与元代之后跃为畿辅之地有关。近些年来,河北省文联和省内部分媒体联合评选了一次文化名人,并将其归纳为“四美”“八英”“十圣贤”“十八才子”。“四美”不提,说“八英”比较有趣,比如战国廉颇、荆轲;三国张飞、赵云;南北朝祖逖、高长恭;宋代卢俊义;近代霍元甲。早就听说河北人有侠气、好结朋党,所谓“燕赵儿女慷慨悲歌,勇于为国家、为正义牺牲”也。略微补充一下,与荆轲齐名的还有高渐离、樊於期、田光等。“十圣贤”有黄帝、赵武灵王、蔺相如、刘备、魏征、赵匡胤、张之洞等等;“十八才子”为扁鹊、郦道元、赵佶(宋徽宗)、赵孟、郭守敬、关汉卿、王实甫、曹雪芹等等。

湖北为荆楚文化之腹地,其文化起步为南方最早,几乎与中原同步,先秦时出现了屈原及宋玉、唐勒、景差、伍子胥等文化名人,南方诸省中如此捷足先登,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表现平平。秦汉至清末,其出产文化名人主要有王昭君、陆羽、孟浩然、毕昇、皮日休、米芾、宋祁、张居正、李时珍、袁宏道三兄弟、陈友谅等等。对此,梁启超给湖北的评价是:“学者无闻”“学者希焉”。清末以后,人文环境也随之改观。名人辈出,像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一批名人涌现,让湖北增辉增色。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说与张之洞的苦心经营有关,也可能是沾了武昌起义的光,这都有可能,但是我觉得还是和清末长江中游的经济开放有直接关系。至于政治军事人物就更多了,民国后有黎元洪、董必武,仅湖北红安县就出了位红色将军,杰出代表为李先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名人生产”的人文分布架构。在宋元以前,华北之晋冀鲁豫及陕西为文化名人频出之地,山西省基本在第一方阵。但随着江南的开发,人文之气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布局而向东、向南北展开。比如沿大运河展开,江浙徽开始迅速崛起,北端之河北作为政治近畿也保持兴盛。随着长江航运的发达与大运河联网,其一线发达起来,比如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同时,文化随着经济继续往南延伸,福建、广东也借机得到拓展,显然是沾了沿海地利之光。到年,中国的近代文化版图与区域架构已经形成,一直到21世纪之今日,基本保持不变。

参考文献:

①景元祥:《三晋典故》,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年,页。

②曲伟、韩明安主编:《当代汉语新词词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第页。

③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太原:书海出版社,年,第页。

(作者系华樾(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图书研发中心质检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29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