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陈皮行业知假售假的商业模式,还能

北京医院治湿疹 http://m.39.net/nk/a_9158974.html

为什么聊这个“沉重”的话题呢?因为下面这个宣传,众多读者都在问老李有什么看法。

广西浦北陈皮的宣传语

老李认为,一直以来(或者说在可观察的近十多年以来)以广西地区为主的茶枝柑皮(“新会柑”品种移植到广西地区种植)是制作“陈皮”的重要原材料,虽然广西种植的茶枝柑和新会地区种植的茶枝柑均同属一个品种,但仍然因为水土、气候等因素差异无法正式加入到“新会陈皮”的定义中(老李此前已经有众多文章分析彼此的差异,就不再复述)。

老李的观点是,以广西地区的茶枝柑皮制作“陈皮”,是半点问题都没有的,而至于广西陈皮宣传的口号也没有涉及新会陈皮的事就更不必去在意,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直以来存在的“以广西陈皮冒充新会陈皮”的人为造假行为。

老李认为,新会陈皮首先是一个地方道地特产“品牌”,跟市场上很多特产一样,一旦有利润空间的,就必然有人铤而走险去以假乱真;如果铤而走险的风险也不太高,那么就更值得去拼一下利润。

年国庆期间,新会陈皮“青皮”开始上市(于年10月3日新会陈皮村拍摄)

很多读者朋友会问了,按照老李这么一说,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标榜“新会陈皮”的陈皮产品,都是“外地皮”充当“新会皮”吗?具体是充当了多少的产量,老李不得而知,但类似下面这些出现在票圈的广告,就基本都是以“外地皮”在销售(价格也并不便宜)。

票圈的“陈皮广告”几乎都是固定的宣发内容,只是不同的团队在接单

消费者对“新会陈皮”的辨识度薄弱,市场认知度相对不足

按照传统的陈皮定义,即芸香科柑橘属果实表皮干燥后制作而成的产品。就是说,陈皮是柑橘果实本身的附加产品,广义上是日常成本低廉的商品,因此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中,陈皮就有了“本应低价”的逻辑。

但“新会陈皮”跟“陈皮”之间的关系,在很多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一个“等号”。

采摘小青柑果(年7月)

再者,新会陈皮又因为新会地区特殊的水土、气候、种植以及技术等原因,具有特殊香味和效用,最终在众多陈皮品类中脱颖而出,成了佼佼者。其中,决定新会陈皮“道地特性”的三个标准“新会品种、新会种植、新会陈化”,也成为目前判断其是否正宗的重要标签。

当下消费者对新会陈皮的“认知度”并不高,即只知道名字而不知道“陈皮”本身的差异,老李认为原因是复杂,其中之一就是新会陈皮的历史虽然有数百年,但市场真正发展的时间却不长,虽然新会陈皮跟茶不一样,但又是以茶商等渠道为核心在推广,因此导致市场上不少人对新会陈皮的认知,还停留“小青柑茶”这个层面上。

总的来说,市场需要“被教育”,而消费者依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产于广西浦北的茶枝柑皮

用“外地皮”充当“新会皮”,已不是“低价竞争的流量秘密”

以新会官方公布的新会柑种植面积来说(不管山地还是水田,也不管是不是传统定义的新会柑种植区域,即按照行政区计算),目前新会地区的茶枝柑种植约为10万亩(按亩产斤柑,以4.5%的出皮率计算陈皮总量),估计年产量约1万吨的当年新皮。

再继续大胆估算一下,1万吨的柑皮陈化三年后成为陈皮,扣除20%的耗损率(发霉、蛀虫、含水量等等消耗),大概剩下吨;现在再扣除以“非陈皮”(柑普茶等加工品)的形式走向市场的约占30%左右,那么约吨左右。

当然,即使市场上现有的吨三年新会陈皮,也不会全部一次性地流向市场并全部消耗掉(需要继续留在仓库陈化的量),这里老李保守估计50%的流向市场,那么大约吨左右,折合约万斤,如果每人每年限量购买1斤计算,就可以供万人/斤消费。

年7月的小青柑果

写到这读者朋友们估计就会明白,整个新会陈皮的市场每年开足马力的产量,仅仅能满足万人均一斤的消费量罢了,加上上文说的,大部分消费者是无法区分出外地皮和新会皮的区别,就衍生出“替代皮”的生意。

一般来说,当年新会产地的新皮从果农那里先流向“一批”的采购商手上,再运送到各地的“二批”所在的集散市场,再转售给零售商,这样每个环节以20%到30%的成本增加(老李也是道听途说,保守估计计算),那么元/斤从果农收购,到批发市场起码需要元/以上,再到终端零售门店,起码加价30%,就是最少需要元/斤以上才是合理的幅度。

当然,流转的渠道数量越少,终端的拿货成本就会越低。

造假的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的“红利期”已过去,市场正进入“震荡调整”阶段

陈皮的种类分很多种,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区别,除了广东新会所产出的“新会陈皮”之外,其他的所有陈皮都泛指为“普通陈皮”。

在售价上,“新会陈皮”和“普通外地陈皮”的零售价更是天差地别——在市场上,一斤仅仅只陈了1年的新会陈皮,它的售价应该在元/斤以上。而外地的茶枝柑皮(以广西产地为主的茶枝柑皮)价格不到新会皮的一半,因此当商家以外地皮充当新会皮销售时,就会有巨大的利润空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新会陈皮被一些剑走偏锋的商家以加温加湿等人为方式加速了陈化,导致市场上充斥着所谓的“工艺皮”,动辄几十年的老陈皮遍地开花,其利润就更加客观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42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