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利好驱动下,年的陈皮行情可以说是继续水涨船高。
为此不少陈皮爱好者纷纷表示现在苦于寻找真货,还得顾着钱包。毕竟饭还是得吃,茶还得继续喝,身体健康还得兼顾一下。
而在老李最近又陆续收到了一些到朋友的咨询,说的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以新会知名陈皮集散地“陈皮村”为例,很多陈皮门店都在出售天马、茶坑、东甲等等所谓“一线核心”产区的陈皮,而三江、双水、古井等等产区,都几乎不见了踪影?
于是有好事者见了此情此景,便来质疑老李了:“你不是说目前核心产区产量不多吗?为什么线下门店十之八九的陈皮都是来自这些核心区?”
今天就来说说,海量“一线产区”新会陈皮的“水深水浅”吧。
当下的新会陈皮门店已少见“非核心产区”陈皮
核心产区是“概念炒作”还是“真有其事”?
老李经常被问到的几个老大难问题之一就是关于“核心产区”概念的疑问:为什么标榜“核心产区”的陈皮会特别贵?是不是核心产区的陈皮味道特别好?为什么东甲圈枝这个出行?其他圈枝就不好吗?为什么天马的大红柑特别大?为什么茶坑的“油皮仔”特别“油”呢?
深谙市场营销之道的老李就非常明白这些“概念”的成因——通过“包装”概念的加持,这些陈皮十不离九价格会贵N倍。
当然,老李不是说凡是新会的柑皮都是好的,甚至有时候一个产区里面不同农田的柑皮也有巨大的品质区别,因为场地的水土、柑农的管理种植等等差异,都会导致农作物“新会柑”的偏差,最终导致陈皮的质量高低之分。
因此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以为,标上这些概念的陈皮就是好陈皮,而没有这些概念的陈皮就是不好的陈皮。
再说在天马、茶坑、东甲等知名老产区,其地理位置就不用说,在新会陈皮需求爆发以前,这些环城产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新会陈皮的主力产区,也是外地客趋之若鹜的地方。
老李走访新会柑场
加上这些地区耕作新会柑的时间很长,当地柑农们的种植经验也丰富,其种植的新会柑的品种和技术有天然的优势,果品自然有保证。
加之今年城市发展的扩张导致农用地紧张等等,导致产量极速下降,所谓物以稀为贵,因此在综合因素下,标榜这些“核心产区”产区概念陈皮自然会水涨船高了。
但标榜核心产区陈皮,就真的具备“核心要素”吗?要说这个现象,就得跟普洱茶里面遍地的“老班章”、“冰岛”等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盲品”难以区分新会陈皮“产区”
跟茶叶非常不一样,新会陈皮的口感是需要通过“陈化”来激发的,所以三年陈之前的新会陈皮的味道会有些“尴尬”。
而对于初入坑的朋友来说,往往会通过线上购买的形式去收集各种产区的陈皮,但结果又是越收集越迷糊,因为每个产区的皮似乎很有差别,但细品之下又几乎没有很大差别。
区别来自哪里?是新会陈皮的陈化工艺不同?还是种植新会柑的水土不一样?还是后期人为干扰?问题很多,往往商家都回答不上。
新会陈皮的“大产区”(为老李定义的产区范围,非官方标准)
这样的情况就跟新手朋友们入茶叶的坑一样,新手往往是最容易误入歧途,在没搞清新会陈皮的原理以前,所有的努力学习都几乎可以说是浪费时间。
说到底,新会陈皮的“香”味可以理解为新会柑皮在陈化过程中各种脂、醇类物质的氧化,最终实现质的转化。
老李在一位新会陈皮藏家的家里
从物理外观上颜色变深,重量变轻等,再到化学层面的各种酸挥发油转化为醇脂类等物质并形成香味,在时间的作用下,每一片新会陈皮都被赋予了味道的特征。
因此,新会陈皮的味道好坏,有70%的条件是取决于后期的陈化,而30%是果品决定的,因此我们不能以30%的产地因素去判断其他70%的因素,所谓以偏概全就莫过于此。
最后老李要强调的是,无论是资深的行家还是老柑农,都不可能通过盲品去判断新会陈皮的“产区”的,因“盲品”判断的因素是味道,而陈皮味道受限的因素却非常多。
那么,如果一个商家不断地跟你强调产区概念,那么你购买陈皮时就要非常注意其目的。
从“产地造假”到“产区造假”,新会陈皮也有“歧视链”
产地造假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地产冒充新会产,另一种是新会区域内,不同产区之间的冒充。
新会区内的产区造假,其根本原因就是老李曾经在另一篇文章中说过的,新会陈皮产区内“歧视链”,基本遵循了一线(茶坑、天马、东甲、梅江等)歧视二线(三江、双水),二线又歧视三线(古井等)。
至于那个区是正宗,那个区不正宗,这里老李就不再展开讨论。而老李一直坚持,凡是符合传统新会陈皮种植水土条件、品种条件等,都是正宗的新会陈皮(详细可参考《新会陈皮的道地特性》一文)。
新会葵林
当然,“歧视链”的存在并不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而是现代商业市场催生的结果。这怎么理解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正如上文说,当我们无法通过嘴巴去判断“产区标签”的时候,“产地标签”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商品溢价的条件。
这个情况同时出现在新会陈皮的造假问题上,目前市面上对新会陈皮的并没有“国标”约束,这就意味着造假新会陈皮暂时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我们即使知道某些品牌在制假售假,也存在举证困难等问题,没有办法通过法律渠道去维权。
“风干”是新皮常用的快速脱水方法
“劣币效应”下,新会陈皮难以“高保真”
老李认为,新会陈皮的陈化中必须遵照“生晒”的原则,也是传统新会陈皮制法的核心关键环节。若是纯生晒的新会陈皮,是可以做到保证每一片的陈化程度趋于相同,但如果是仓储陈皮,就会出现陈化效率不同步的现象。
以某些陈皮商人会进行“陈皮分级”操作为例,同样年份的一批仓存陈皮,在一个固定陈化环境下,最外层的陈皮会有比较好的陈化条件,因此油胞的转化速度会更快,而最底层的陈皮因为长期被上层的陈皮挤压,其形状会扁平,但颜色也因为湿度和温度的恒定而比外部的陈皮更加深色,有”仓味“。
一位新会陈皮收藏家的藏品
很多商家喜欢把这样的“分级皮”挑出来以冒充老年皮。
对于新手朋友来说,辨别这样的分级陈皮就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其物理表象非常接近老皮,也具备香味的味道,但冲泡以后有没有传统生晒老皮的口感,因此迷惑性非常高。
目前除了明目张胆的造假陈皮外,这类“分级皮也是市场上流通的老陈皮的主力军。
总的来说,在经历了年的特殊行情后,新会陈皮继续保持着需求端的增长,但同时新会陈皮的传统产区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大量新会柑,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又衍生出“外地皮、本地陈”的“新会陈皮”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