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孙唯实习生邱家达
通讯员欧卫军张艳梅梁缘
图/学校供图
4月30日,由广东海洋大学领衔建设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预制食品研究院在湛江南方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揭牌。
据了解,“一中心两研究院”是广东海洋大学发挥高校学科人才优势,以科技创新深度链接产业创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新机制,赋能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将为区域创新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广东省科技厅在贺信中指出,华南中心及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的挂牌成立,必将成为学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力量。
华南中心:致力耐盐碱水稻关键技术创新开辟“藏粮于技”新路径
据介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农业领域首批启动建设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该中心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牵头,联合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11家单位协同共建,在全国典型盐碱地生态区设立华南、华东、西北、东北4个区域中心。其中,华南中心由广东海洋大学承建,重点开展南方耐盐碱籼稻培育攻关,承担华南沿海生态类型耐盐碱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创制、配套技术研究、改造盐碱地及其产业化推广等任务。
作为华南中心承建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从队伍建设、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推广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耐盐碱水稻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年4月,学校组建成立袁隆平院士海水稻技术创新团队,培育植物新品种近10件,形成了包括海优2号、万胜优天弘4号等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学校先后在湛江遂溪及东海岛、海南三亚、江门新会和广西防城港等地建立多个基地,开展海水稻种质资源保护、耐盐碱水稻精准鉴定、耐盐碱水稻农业投入品研发展示和种植示范。通过不断改良配套种植技术,将海水稻亩产从多斤提升至多斤,并实现产业化发展,使农民亩均增收元到0元。构建了“高校+农户+订单农业+互联网”海水稻产业新模式,建立“海红香稻”科技示范基地多亩,技术辐射面达20万亩以上,带动沿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推动水稻产业转型升级。
“华南中心将聚集国内外耐盐碱水稻英才,创建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大力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创新研究,不断加大推广利用力度,形成可示范农业科技创新产业链,为提升粮食科技创新和盐碱地生态修复能力,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开辟新路径。”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华南中心主任潘新祥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表示,华南中心的正式揭牌,标志着中心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希望华南中心加强南方耐盐碱籼稻品种培育攻关,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科研平台、示范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将华南中心打造成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标杆性区域中心。
两研究院: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深耕挖潜打造乡村振兴新范本
湛江市乡村振兴研究院则由广东海洋大学联合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湛江湾实验室等7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将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设立12个分类研究中心,就加强水产产业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湛江模式”,助力湛江经济社会发展。
湛江市预制食品研究院由广东海洋大学倡议成立并牵头建设,旨在深挖湛江海洋水产大市、“海鲜美食之都”等海洋预制食品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打造集预制食品全产业链基础研究、产品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内一流的海洋预制食品研究中心。
“三个科研平台的揭牌成立,揭开了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序幕,将全力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湛江市副市长吴国雄表示,希望三平台推动湛江乡村振兴工作迈向新台阶,助力广东“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个科研平台揭牌成立,体现了省、市两级党委和政府对湛江以种业推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反哺社会民生的重大期望。”合作企业代表、广东金岭糖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水栖表示,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提高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具有产业特色的农产品供给水平,打造畅通的农业循环经济,必将为湛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作为三个科研机构的牵头建设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将立足于成果和技术两大主题,发挥科技创新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预制食品的牵引、撬动和赋能作用。”广东海洋大学校长潘新祥说,“我们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库’‘成果库’‘智力库’,成为粤西乃至全省政校地企协同发展的主力军、主引擎、主标杆,为湛江、粤西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共享更多‘湛江方案’。”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王沫依
校对
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