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很多地区除了正式的行政区名称外,也有其它通称,这种通称通常是历史古称(如江右、三秦、八闽),地理统称(如两广、东三省、闽南、潮汕等)或者是基于某些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称呼(如江南、江淮)。但这些通称一般都是基于一大片区域的,范围至少要半个省。但是,也有些极特殊的地方,其可能不到一个地级市大小,却仍然有其独有称呼,这里最典型的莫过于一个称呼——“四邑”。
“四邑”是哪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五邑”倒是目前称呼的比较多,因为有一所“五邑大学”,位于广东江门。其实,这“四邑”指的也是江门,“四邑”和“五邑”实际区别不大,甚至还有“六邑”的说法,但“四邑”是最正统的说法。那,江门为何如此特殊?能有独有的别称呢?
五邑
江门,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城市在哪里,而且其目前也并没有太强的政治、经济实力,亿的gdp在广东也不算强。在古代历史上呢?似乎也并不是特别出彩的地方。但是,江门有一个特点:清末民国时期侨民很多。所以,因为侨民的文化影响很大,这里能拥有一个特殊的别称,代表一个独特的文化历史区域。
“四邑”中的“邑”其实就是县的意思,而“四邑”实际就是四个县。事实上,近代以前并没有这个称呼。但是,近代以来,闽粤沿海的居民受不了本地内卷,开始向海外谋生。其中,新会、台山、开平、恩平这四个县的移民是最多的,最初的海外华人社群就是这个地区的人建立的。当然,移民刚出去,举目无亲、谋生困难,自然会开始利用地缘联系组建各种社团。年在新加坡成立的“四邑陈氏会馆”是“四邑”这一地域概念的首次应用。年底,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县侨民联合起来,在旧金山成立四邑会馆。四邑诸县的华侨在海外以“四邑人”自称,时间一长,“四邑”也就有了特定含义,成为新会、开平、新宁、恩平四个华侨众多的县的代称(“四邑”一般也包括现在的古镇镇及斗门区,这两处现在分别归入中山市及珠海市,但斗门北部在过去属于新会管辖,斗门、古镇主要人口都讲四邑话,文化上属于四邑的一部分。)。“四邑”这一名称在海外华人中有着极高的认同度,甚至反过来影响国内。
那接下来就有两个问题了:第一,为什么没有江门呢?第二,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向外移民如此之多?
首先说第一个问题,在清末的时候,江门实际并不是正式的县级建制,还只是一个镇。清末的广东建制,这一带是这样的:新会县、新宁县属于广州府,开平县和恩平县属于肇庆府,那么江门是哪里?江门是新会县管辖的一个镇,明清时期这里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一个贸易中心,西江中下游一带的商品多在此地集散,逐渐喧宾夺主,成为这一带的第一大城。
但是,尽管清时这里分属两府,但这四地属于邻县,生活、信仰及婚娶习俗等方面均十分类同,所用的方言也都属于粤语四邑片(和被视为粤语标准语的广州话差异相当大)。也正是如此,后来这一片被归纳入了同一个行政区内(这一点与潮汕地区正好相反)。
“会、宁属广州府,恩、开属肇庆府,而会、宁人昵其异府之恩、开,而疏其同府之南、番、顺”——梁启超,新会人,《饮冰室合集》
为何这一带的海外移民这么多呢?根本原因在于贫瘠,四邑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但并不沿海,属于珠三角的外侧,自然条件并不好。这四县除新会因地处西江、潭江出海口,能通过开发沙田用于农业生产外,其他三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贫瘠,并不具备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条件,粮食生产长期不足,这一地区的居民到外面做苦工谋生早就形成一种氛围。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敲开,广州丧失了一口通商的地位,珠三角的手工业受到重大打击,大量的四邑居民遂丧失了佣工这一重要收入来源,加之土客械斗、天地会起义,导致这一地区受创惨重,流民四起,彼时西方又开始掠夺中国劳动力,于是大量四邑居民开始远赴海外。
那为何现在正式的称呼是“五邑”呢?这其实就是加了一个鹤山,最早于年代出现了“五邑工商总会”。年设立江门地级市后,鹤山也被划进来了,所以这些地方一起被称呼为“五邑”。从四邑到五邑的转变,经历了一个以文化区域为主导的概念向一个以行政区划为主导的概念转变的过程。
“六邑”的说法就比较少见了,这是加上了赤溪,此地于公元年由新宁分出来,年被撤。此外年至年,阳江县和阳春县也归江门市管辖,时称“五邑两阳”。至年阳江县和阳春县从江门市划出,另设阳江市,五邑一词才正式成为江门地区的统称。
但,由于历史文化影响,四邑仍然是用得最多的称呼。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