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味在南方最为多见。起初,交通不够便捷、物质不够丰富,制作腊味主要是为了让新鲜肉类在潮湿阴冷的天气里更易保存,在春节可以拿来款待客人,过了年以后依然可以有肉吃……最后却获得了不同凡响的美味。到了今天,人们生活水平、通勤条件大大改善,对腊味的爱却丝毫未减。
秋风起,食腊味”,这是广东人耳熟能详的口头禅。时光又转到腊味飘香的季节,记者走马江门市腊味生产大镇——新会双水镇时看到,主要生产腊肠、腊肉、腊鸭等广式腊味出名的双水镇,生产工人正用传统手工制作腊味,黄灿灿的腊肉、香喷喷的腊肠,让人禁不住垂涎三尺。新会双水镇20多家腊味生产企业,通过举办腊味文化节等,在做大做强腊味产业的同时,助力乡村振兴,腊味产业兴旺带动了双水镇的百业繁盛。
现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生产腊味
记者在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龙进腊味加工场看到,一串串、一排排腊味正在专用烘房风干,它们裹着金黄的外衣,还飘着淡淡的香味,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见车间内宽敞明亮,干净整洁,工作台是不锈钢的,工人们正有条不絮地进行灌肠、扎绳、晾晒等加工腊肠、腊肉的各项工序,好让这些腊味进行充分的风干和晾晒。
龙进腊味加工场创始人苏龙进告诉记者,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热胀冷缩,有助于配料渗透到肉质当中,腊制出来的腊味就会更有嚼劲。工厂内自设全封闭检验室,产品出厂前都要进行自测。许多穗、港、澳客商到该厂考察后都大量订货,该厂的腊味已远销到全省各地及港澳等地区。
期间不时有客人前来采购腊味,苏龙进只好中断采访,接待客人。从江门市区过来的李先生等人说,他们是多年的熟客,龙进品牌腊味口味偏咸带甜,因其独具特色,回头客很多。近年来,龙进腊味在网上的销路也打开了,广东省内、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都有客户,苏龙进和工友利用发达的快递将腊味寄给远方的客人。
据苏龙进介绍,腊肠的原材料要选新鲜的猪肉,甄选猪的后腿肉,再搭配猪脊背的肥肉,这些特定部位的猪肉口感特好,肥瘦经过多年积淀的比例搭配,制作出来的腊肠吃起来不油腻,做火锅食材也不肥腻而且特别的爽脆,在配料上也很有讲究,酱油、料酒等都经过多年的调试,才固定下来。
特色:茅台酒+土猪腊肠风靡市场
毫无疑问,腊味在老广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仅在置办年货的时候可以馈赠亲友,日常吃饭更是少不了腊肉腊肠的加持。
对腊味颇有研究的苏龙进介绍,整体上,广式腊味分为红腊和白腊。珠三角地区以红腊为主,最大标志就是在腌制肉的过程中加入了酱油,这样就有了酱香味,色泽偏深红。更有意思的是,老广饮食喜欢温润,对味蕾的刺激并不热衷。所以广式腊味不同于其他腊味的最大特色是“偏甜润”,这是因为肉在腌制调味时加入了酒,所以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酒香。
随着近年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龙进腊味与时俱进,推出了定制模式,特别是针对高端人群,以一款茅台酒+土猪肉制作的腊肠风靡市场,获得了高端消费人群的认可,定制这款茅台土猪腊肠的客户越来越多。“我们都是生产精品为主,与其他腊味企业有着差异化”,苏龙进如此说,因为用茅台腌制肉料,香味浓郁并且渗入猪肉里面,经过晒制出来的腊肠口感比一般汾酒腌制的好很多。
同时,为了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包装美誉度,苏龙进特地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大师、新会籍著名书画家苏华为其腊味包装书写“龙进腊味”四个刚劲而古朴的书法字,包装一下子提升了档次,被广大客户津津乐道。
入行:会做腊味的都是“香饽饽”
在新会双水镇,腊味制作蔚然成风,有着近百年的历史。苏龙进从事腊味已经40多年,见证了双水腊味的起步、发展和辉煌。据他回忆,在过去,腊味人的成长要历经学徒、技工和师傅三个阶段。一个机缘巧合,他认识了一名双水镇本地的腊味老师傅,老师傅见其悟性高,于是收他为徒。以前的腊味制作纯靠人工,比现在要难得多,极其考验腊味师傅的经验,一般学徒做到技工需要花1-3年时间。苏龙进认为,做腊味也是需要知识的,例如腊肠的炭房烘干也是一种物理现象,做不好的腊肠,是因为水没有及时排出,腊肠中的糖转化成了酸性物质。
以前,会做腊味可谓是“香饽饽”,初做技工的月工资有50多块钱,周末加班有补贴,每月到手80块钱左右。如果是“师傅”级别,薪资还要更高。相比之下,当时普通工人的月薪是30块钱。在那个年代,做腊味算是一份挺不错的“体面”工作。
创业:腊味生产仍保留传统手工特色
40多年前,苏龙进学习到了腊味生产的一整套古法传统工艺后,开始自己创业,这只是双水镇腊味业开启征程的一个宿影。近数十年来,双水镇腊味从原来的几家大商号发展到今天的几十家生产企业,腊味品种也增加到20多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双水全镇腊味加工总量多吨,产值万元。同时,制作工艺和产品包装不断改进,逐步朝品牌方向发展。
多年前,双水镇二十多家腊味生产企业组成“双水镇烧腊协会”,众望所归,苏龙进被同行推举为会长。协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双水腊味的声誉和传统制作工艺,尽管当今的双水腊味的制作部分已机械化生产,但是,其传统的工艺没有变,还保持着纯手工腊味制作的工艺特点。协会要求会员单位要弘扬纯手工的传统制作工艺;产品的原料必须选用新鲜的、无伤病的农家喂养牲口、家禽;腊味不添加任何色素和防腐剂;制作环境要符合相关的卫生标准。协会成员按国家卫生检验标准自费设立检验室,对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室的工作人员都经过技术监督部门的培训。
苏龙进告诉记者,他的加工场做腊味从不投放亚硝酸盐,腊味制品如自然产生了亚硝酸盐,其含量也远远低于国家的要求标准。
传承:教“传统”做“创新”
在腊味行业,身为技术师傅的苏龙进,有时更像“学者”。他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同时,还开发出茅台土猪腊肉和腊肠等,以适应不同人群对腊味的口味需求。在技术上,他有自己的追求——“将知识融入工艺生产的逻辑中”。为此,在降低亚硝酸盐含量、改良烘焙技术等方面积极探索并取得重大突破,重新建成一个高规格烘房。“机械要跟上,传统的也不能丢。”对待技艺传承,苏龙进展现了另外一种态度。他的原则是“师傅怎么教他,他就怎么教员工”。因为追求高品质,苏龙进在诸多事情上都看得更远。他的传承,更体现在双水腊味产业当中。苏龙进连续多年被推举担任双水镇烧腊协会会长。原先,双水腊味企业普遍规模小、交流缺乏,协会的存在是连结企业、沟通政府的关键桥梁。在苏龙进担任会长期间,积极配合政府举办多届腊味文化节,不断拓展双水腊味的销售市场。“我们已经把腊肠卖到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了。下一步,希望把它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也是我对下一代的期待。”
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腊味产业兴旺带动百业
自小在双水镇长大的苏龙进,对农村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作为本地人,他将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为助力乡村振兴,对腊味情有独钟的他,选择发展腊味产业来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用优质的土猪肉作为原材料,以腊味老师傅传下来的传统工艺,与广式味道相结合,制作出色泽红艳,香味浓郁,口感极佳的龙进品牌腊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追捧。
每年向农户收购数万斤猪肉,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用心制作腊味,为江门创造一个名牌产品,我觉得这既是美味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苏龙进说,希望将腊味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好并推广,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俗话说“一业兴,百业旺”。双水镇腊味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的就业,还带旺了饮食业、旅游业和养殖业。在腊味生产的旺季,该镇各类大小企业聘请腊味生产工人达多人。进入秋冬季节,前来双水镇旅游品尝美食的人数就会成倍增长,来这的旅游者多是慕名双水腊味而来,特别是节假日,镇上的酒店、食肆,午、晚两餐要接待三至四拨客人。
制作腊味所需大量的农家养殖的牲口、家禽,大部分都由当地养殖户提供,促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延伸养殖产业链,积极探索腊味转型之路,让江门优质农产品真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助力乡村振兴。(周姣娥)
图1:苏龙进与腊味结下不解情结
图2:龙进腊味坚持纯手工制作工艺
图3:腊肠半成品在晾晒
图4:烘房烘干腊肠
图5:“龙进腊味”的包装融入书法文化元素
图6:双水镇腊味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