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东三宝之一的新会陈皮,凭借其陈、香、温、和的独特内涵与药食同源的特性深入人心。
众所周知,新会陈皮陈久者良,经过历史沉淀的新会陈皮,越发陈香,这样的新会陈皮,其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一对美丽的凤凰奉命将两颗珍贵的茶枝柑种子带回天庭种植。途经新会银洲湖时为之倾倒,完全沉醉在此美景中,并把两颗珍贵的茶枝柑种子遗落在了山边。
在新会这片如富饶的土壤创造下,加上银洲湖上等水质的滋润,两颗茶枝柑种子健康成长。
陈皮古称橘皮、橘柚(桔柚)、黄橘皮,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记载:“橘柚,味辛,温。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对中国中草药和药物学成果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书中详细记载了“橘柚”功效。
这是陈皮发展史中,首次被写进医书,并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云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记载:“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良。”这是首次提出橘皮“陈用”的概念。
此后,关于陈皮陈用的方式,在众多古代医学典籍中频繁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
繁盛唐朝,开始有“陈皮”的名称。
《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书中不仅正式使用了“陈皮”的名称,还介绍了陈皮药方的配制和使用。
“广陈皮”一词源于南宋时期。
《广陈黄氏族谱诗》云“调治后乳,著手成春,诏封邦显”。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科举进士黄广汉之夫人米氏用新会柑皮制成的药方为国母杨太后治愈乳疾,被封为“邦显一品夫人”。
当杨太后问及这种药材的来历时,米氏因“广”的繁体字头下一“黄”字,便为药材取名“广陈皮”,既寓意广东产的柑,又寓意为黄家所创,以此有别于其它橘陈皮。
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从此新会陈皮的发展进入高速期,相关文献与应用均有更加详细地描述,并开始明确产地的道地性。
明代中医典籍《本草品汇精要》中首次强调陈皮的道地产区为广东,药圣李时珍在这基础上将范围进一步细化,在《本草纲目》中称“今天下以广中(即新会)采者为胜”。
到了清代,徐大椿撰著的《药性切用》首次将新会皮独立于陈皮和广陈皮记载:“……即新会县橘皮。
性味辛温,微苦微燥,入脾胃而理气化痰,和中快膈……阴虚肺胃燥热者均忌”。
之后新会陈皮盛名于清宫医案。据《清宫医案研究》记载,清宫用药既求道地,更重质量。中药应用上限定产区,处方用药标注药物产区,如陈皮必须为广陈皮,下注“产广东,以新会县署内最佳”。
清朝大医师叶天仕所开的“二陈汤”特别注明要用“新会皮”;
清同治年间,同治皇帝服用以新会陈皮为原料的“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后钦准新会陈皮为贡品。慈禧太后更是指定新会陈皮专门为其匡助疗养肠胃而用。
至此,新会陈皮名扬天下,当时的达官显贵更是以收藏新会陈皮为风尚,争相追捧。
历经千年,人们对于陈皮的认识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药典》中将陈皮分为“陈皮”和“广陈皮”,而广陈皮中以新会陈皮为道地“正品”。
年10月,“新会陈皮”“新会柑”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6月,“新会陈皮”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从此,“新会陈皮”成为官方正式使用名称进行宣传推广,至今已获得多项荣誉。
岁月流转,历久弥香。新会陈皮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承古融今中实现了涅槃。展望未来,新会陈皮的传奇故事,或许才刚开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陈皮知识或者品尝道地新会陈皮,可以查看下方图片红色背景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