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么样改善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出现

前言

公益类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基础并不能与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主体合理匹配。新会计准则下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变更为经济业务活动,收付实现制无法为单位管理层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制定,尤其是在缺失现金流量表的前提下,管理层难以实时掌握单位的资金动态,无法进行下一步业务活动的规划。

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优化建议:(1)变更会计核算基础。

权责发生制虽然操作复杂、流程繁琐,但能够准确真实的体现单位财务状况和社会绩效,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单位经费的获取、业务活动管理以及决策的编制。

因此,政权中心相关部门应结合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基础,并进行大力推广和实施。

(2)健全会计报告体系。

一是推行主辅会计报告体系。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报告体系包含主体报表和附注两部分,仅对会计信息进行编制而且信息内容并不完整,同时并未编制非会计信息,会计报告体现出来的会计信息一方面存在内容缺失,另一方面则是透明化程度较低。

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体系应以普通企业的财务报告为蓝本补充会计科目,并增加二级辅助会计报表进行特殊事项的说明和非会计信息的编制。

在主体会计报表中补充基础建设、固定资产、现金流量等会计科目,并制定标准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同时,将后勤服务、原始凭证、业务活动各环节运营情况、社会绩效反应等非会计信息编入辅助会计报表。会计报告体系主报表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以及辅助报表非会计信息,均能够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完善会计指标分析。会计报告中全面准确的会计指标是管理层进行经营管理和决策制定的核心,只有准确的了解单位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管理层才能统揽全局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针对单位准确的会计指标进行合理化分析,尤其是资产存量增量、现金流量等会计指标的有效分析将会直接影响单位的下一步发展。

对于会计指标的制定和分析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社会绩效会计指标,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最终目的是提供社会服务,应将单位业务活动体现的社会价值进行量化,作为单位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

其次,单位内部财务绩效,应将各部门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价值和资金资源支出进行对比,明确各部门资金资源利用率,从而进一步优化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基础建设会计指标,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基础建设有异于普通企业,更应当制定全面的分析指标,自基础建设项目的预算、经费来源到建设施工,再到验收结算付款,应明确各环节的具体会计信息并进行相关指标分析。

最后,其他会计指标,应增加净资产、投资收益率、资产周转率等会计指标,一方面明确单位的支付能力、盈利能力,同时通过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吸引更多的经费来源渠道,扩大单位的发展空间。

三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

公益类事业单位并不是以营利和实现单位价值为经营的最终目的,因此对于经营活动各项成本的控制较为松散,而且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差。因此,应当在会计核算制度中增加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流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保证国家资产和社会资本的安全性。

目前大多数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监管和审计都由政权中心相关部门直接负责,少数单位虽然在内部设立的单独的审计监督部门,但均未发挥应有效用。

结语

政权中心监管部门应在公益类事业单位内部大力推行设立审计监督部门,由单位内部进行实时监督管理并协助政权中心监管部门进行定期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实时跟踪审计经济事项的会计核算,避免重大漏洞或错报的出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55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