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守护共和国70载寒来暑往中国

导读

今年,共和国将迎来七十华诞!70年砥砺奋进,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气象事业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现代化历程。从即日起,中国气象报社在报、网、新媒体等平台联合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走基层看气象”栏目。通过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挖掘生动气象故事,集中反映各地气象部门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锐意进取、接力奋斗所取得的成绩。

在中国,“中央气象台”就好像一位身边老友。对老一辈人来说,他会出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中;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记忆里,他伴随着《渔舟唱晚》的曲调,相约每晚7时30分。而在新时代,他努力将更精准、更智慧、更贴心的预报预警服务送到全球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近70载寒来暑往,他时刻关切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阴晴冷暖。

在红色沃土中萌生

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气象训练队在延安清凉山组建,这也成为人民气象事业的发端;同年9月,在三间小平房里,延安气象台成立了,它成为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的首个气象台站。

为配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年,党中央在晋冀鲁豫军区开展气象人才培训。年5月底,华北军区航空处气象陆空通信训练队抵达北平,接管华北气象台。但那时,新中国的“中央气象台”尚未成立,于是为开国大典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便是华北气象台及空军气象部门。

年12月,军委气象局成立。年3月1日,军委气象局接手了原由华北军区航空处负责管理的华北气象台,并此基础上,扩建为中央气象台。中央气象台成为军委气象局的首个直属业务机构。冯秀藻担任了中央气象台的首任负责人。

据冯秀藻先生生前忆述,那时的中央气象台,大致位于现今中国气象局幼儿园的位置,而这里,也是原华北气象台的所在地;其观测场则在现今北京动物园内。组建时,全台约有40多人,其中预报员只有5人。

初创时期,中央气象台下设预报科、通信科、机要科、资料室、管理科及办公室等。年,中央气象台曾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但那时,气象工作仍主要服务于军事活动,向社会发布的警报一年只有几次,主要包括台风和寒潮预警。

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主持通过了“关于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的决定”,将做好预报预警服务的国家任务交给了中央气象台。年,毛泽东主席签发命令,气象部门正式由军事部门转为政府部门,天气预报不再保密!“中央气象台”的名字也随着报纸、广播,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过去近70年来,中央气象台及上级机构的设置、职能职权有过多次调整,但对外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时,始终使用“中央气象台”的名称。甚至在“文革十年”,国务院许多机关都瘫痪了,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业务却没有中断过一天。

伴随共和国成长

年春天,在中央气象台大楼前,一块印着“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的崭新牌子立了起来。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里唯一拥有该称号的国家,可为各国提供稳定、丰富、高质量的无缝隙天气气候分析预报预测指导产品!譬如,针对阿富汗北部西部出现的严重旱灾,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就建立了专门服务通道。

谁能想到,就在60多年前,由于气象观测资料十分匮乏,为了解我国上游地区的天气趋势,中央气象台的报务员需要挤在狭窄的国际报房内,抄收来自新德里、莫斯科的气象莫尔斯广播信号。当时,就连国内可提供有效资料的观测站点也没有几个。缺资料、缺设备、缺人才,想把预报作准,就好比要作“无米之炊”。

报务员沈云生在广播报房打莫尔斯广播报条。供图/中央气象台

年进入中央气象台工作的陈善敏回忆说,由于当时可用资料有限,预报多以定性分析为主。预报员在手绘天气图后,还要套上有经纬度网格的塑料版,挑选出特征线,按照经纬度位置编码;再由填图员打成编码报文,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参考。

年7月中旬,淮河上游暴雨持续。当时在中央气象台负责一线预报工作的骆继宾,夜里一点多钟接到紧急通知,赶往中南海汇报天气情况。在详细汇报淮河流域累计雨量、近期雨量和未来预报趋势后,周恩来总理给予了充分肯定:“有人说气象预报老报不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天气预报主要的、多数的还是准确的。”

这句话,激励着一批批气象预报工作者走过了最为艰难的岁月。凭借艰苦奋斗、不甘人后的精神,中央气象台工作人员抗住一次次压力,为同样年轻的共和国提供着坚实气象保障。

年建立了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级MOS系统。该项目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人员正研究改进模式。供图/中央气象台

改革开放后,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重回正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服务能力有了质的提升。保障年北京亚运会、支援年抗洪抢险、保障香港回归庆典活动、服务汶川大地震救援、为北京奥运会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几乎每一个“国家记忆”中,都能看到中央气象台的身影。

年8月,强台风“麦莎”登陆。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果断部署,及时组织万群众撤离。事后,习近平说,过去说防御台风“十防九空”,实际上,现在是十防九不空。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央气象台的台风预报愈发准确、及时,这也为决策者增添了信心,让防灾部署不会落空。

为新时代而奋发

年,融合数据可视化等前沿技术的中央气象台新会商大厅翻修完毕。

通过极富科技感的玻璃触屏,可以直接调取全球各地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其预报网格精度达到10公里,预报间隔时间为3小时;包括卫星云图、实况数据、精细化网格预报产品等,都以可视化的形式实时更新,这也是其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经过全新改造后的中央气象台会商大厅。摄影/段昊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现代化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央气象台作为气象现代化国家级试点单位,坚持以预报准确率为重点,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中央气象台现已基本实现对全国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30天时效内的预报服务,以及对全国陆地5公里、责任海区10公里的未来10天气象要素的格点化预报。

与5年前相比,中央气象台的暴雨预报24小时准确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稳定在70公里左右,居国际先进水平;粮食产量预报准确率持续稳定维持在96%以上。

年7月,强台风“玛莉亚”直奔我国东南沿海。中央气象台发布最高等级的台风红色预警,并准确预判登陆地点及时间。几乎每次强台风来袭,中央气象台都会化身统筹预报服务工作的“中军帐”,而其基于多种集合预报模式的台风路径预报订正技术,以及基于神经元网络的台风强度预报计算方法,都是业内公认的技术翘楚。

预报服务从国内走向全球——年9月,飓风“玛丽亚”重创加勒比海岛国多米尼克。当地交通瘫痪,物资匮乏。外交部决定对被困的多名同胞进行紧急撤侨。但救援船只能否顺利靠岸,就要准确判断飓风动向。在接到申请后,根据此前开展大西洋飓风预报的技术积累,中央气象台仅用30分钟就给出明确意见,成功保障撤侨行动顺利进行。

能力提升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我国数值预报研究始于年,并走过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年11月28日,由中央气象台所属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GRAPES全球集合预报系统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以GRAPES为核心的全球、区域确定性和集合预报系统,并能对台风、环境响应、海浪等专业模式提供支撑的完备数值天气预报体系。

随着数值预报的发展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几年,中央气象台将改进完善以GRAPES全球模式为核心的我国数值确定性和集合预报业务新技术体系,气象要素预报水平达到同期世界先进水平,台风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和气象为农服务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基本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能力。

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提供更优质气象服务保障!立志做“百年老店”的中央气象台,已从新的起点,再次昂首奋发!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本文作者: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段昊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7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