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洲湖畔,凤山脚下,圭峰会城茶坑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村内的梁启超故居、凌云塔、古老村落等,彰显了醇厚的历史底蕴。干净宽阔的道路、恢弘大气的人才公园、树龄过百的古榕树、生动有趣的墙绘、“党味”浓厚的党群服务中心……一幅环境美、产业旺、百姓富的“幸福民生图”正徐徐展开。
茶坑村的新面貌是圭峰会城下大力气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缩影。圭峰会城有29个行政村、2个经济合作联合社,农村人口有9万多人,近年来,圭峰会城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一把手”亲自抓,通过狠抓“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美丽廊道整治”及河道“五清”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打造整洁干净、规范有序、生态文明的人居环境,擦亮了乡村振兴美丽“底色”。
《江门日报》报道
“一村一策”治顽疾
破解农村发展难题
走进南庚村,村民黎婆婆正在向该村第一书记吴宝珍咨询村“两委”换届事宜。谈到南庚村的变化,黎婆婆激动地连声称赞,并竖起大拇指,黎婆婆说:“仅仅一年多时间,南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村道宽阔平整,环境干净整洁,水渠池塘清澈见底,房子整齐划一,我们真的太幸福了。”
南庚村村道宽阔平整,环境干净整洁。
吴宝珍回忆道,以前的南庚村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群众的意识,都是出了名的“后进村”,南庚村党支部也曾被认定为新会区软弱涣散党组织。为破解困局,提振基层党组织精气神,江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毅挂点指导工作,多次到南庚村“挂图作战”,南庚村党支部、村委会紧盯农村违建“积疾”、人居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厘清发展思路,一边自力更生壮大集体经济,一边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努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一系列攻坚行动,南庚村成功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一跃成为先进示范村。
南庚村村民黎婆婆和老伴觉得现在村子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幸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场硬仗,这场硬仗,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攻坚。南庚村采取积极行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这也感染到了不少兄弟村,各村纷纷行动,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覆盖圭峰会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环境质量提升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各村针对实际情况出“奇招”,茶坑村、江咀村、泗丫村等村对村民家门口的“黑水凼”、杂草地、垃圾堆进行整治,结合积分管理制度,一改“政府干、百姓看”局面,让村民从“看戏”转变为“唱戏”。都会村、城南村、城郊村等村“两委”干部、党员以身作则,广泛宣传动员,发动村民自行拆除违章建筑、疏浚河道、清理垃圾,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今的圭峰会城,新农村展现出新面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日益壮大,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九大行动”齐发力
推动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圭峰会城继续坚持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基础,以人居环境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以农村“三大革命”(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厕所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投入万元狠抓“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美丽廊道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河道“五清”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维护、脱贫攻坚、垃圾一体化处理“九大行动”,各项工作持续、有效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效。
驱车沿着江门大道沿线行驶,眼前尽是良田美景,农业辅助设施整齐排列,沿线连片的新会柑,硕果累累。这是圭峰会城投入万元完成葵乡美丽廊道暨陈皮产业园区农业辅助设施整治的成果。除了江门大道圭峰会城辖区段,还额外完成了启超大道、南车路、今洲路、厚德路、明德路等道路两旁环境整治和农业辅助设施的清拆工作,整治了56.7公里,拆除农业辅助设施间,共计17.9万平方米,完成率%。为提升沿线绿化质量,圭峰会城投入多万元,对江门大道、南车路、明德路、文化路、新乐路、会城大道共计7公里的路边绿化进行升级改造。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农村改厕工作事关群众的生活质量,事关农村人居环境。当前,圭峰会城辖区农村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每个自然村均按实际需要至少新建或改造1个标准化公厕,厕所粪污通过分级化粪池得到有效处理。年至年共完成63座农村公厕改造。在落实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基础上,圭峰会城积极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改厕工作,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确保改厕一座、合格一座,对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公厕,将强化后续管理,真正让群众用得方便、用得满意。
走进仁义村,很多地方都设有专用的垃圾分类收集桶,垃圾收集之后由专业清运队伍运走,实现日产日清,保证了垃圾不落地、不污染。目前,圭峰会城城区以及各村(社区)均已建立垃圾收集点,所有村与新会区环卫处签订协议书委托清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率约51%。在卫生保洁机制方面,每个自然村已配置1名以上保洁员,村庄保洁覆盖面达%。今年11月1日起,新会区主城区环卫一体化和市场化项目开始实施,项目涉及会城街道城郊、城南、灵镇、仁义、永安、泗丫、三联、江咀、大滘、东甲、都会、奇榜、沙岗、西甲、梅江等15条“城中村”,大洞村、茶坑村、天马村、天禄村、河北村等5条村的主干道,有利于改善城乡环境,提高农村环卫基础设施水平。
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圭峰会城29个行政村共建成65个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圭峰会城每年还投入多万元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管护,建立详细的运行台账,每个季度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每年聘请第三方公司进行复检和监督,保证各个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让村容村貌大变样,广大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下一步,圭峰会城将坚持以村庄清洁和‘九大行动’为重点,围绕‘问题整改、验收标准制定、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建设重点示范村’等工作,加大督导考核力度,扎实开展问题排查和整改,加大对农村环卫设施、人员的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会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赵崇远介绍道。
夯实产业基础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古韵茶坑、启超故里、陈皮之乡、小鸟天堂。我为茶坑村‘打Call’。”今年7月,《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在广东电视台播出。圭峰会城茶坑村作为江门市代表走出新会,走上全省大舞台,与其他对手“硬碰硬”,最终,以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村”荣誉称号。
依托宏文社学修建的口袋公园,是茶坑村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
走进茶坑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和粉刷一新的房屋,道路两旁的绿树与美观的墙绘相映成趣,为村庄增添了活力。茶坑村是陈皮之乡、梁启超故里,广东唯一上榜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孕育出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启超故居坐落村中。茶坑村也是新会陈皮核心产区之一,年产新鲜柑果逾00多吨,产值约1.5亿元。谈到茶坑村的变化,茶坑村第一书记谭俊仪感慨颇深:“江门大道、广珠城际铁路等带来了交通的便利,让茶坑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茶坑村顺势而为,补足短板,努力发展‘文化+产业’。”
收获时节,茶坑村村民忙着晒柑皮,制作柑普茶。林玉珍摄
生态美了,人气聚起来;产业旺了,乡村振兴“底气”更亮。人居环境整治为茶坑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近年来,圭峰会城投入多万元开展茶坑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升级改造茶坑村党建公园、人才公园、中心公园、村内道路、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统一村内旅游标识和垃圾分类系统,将茶坑村打造成新会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依托启超故居、凤山凌云塔、宏文社学、陈皮村等旅游景点资源,串联小鸟天堂、圭峰山4A级国家森林公园等周边著名景点,形成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以“启超故里陈皮之乡”为主题,力促三产融合发展,以陈皮产业的特色拓展旅游市场,融入采摘、柑普茶制作、茶艺、研学等旅游要素,实现“农田变景点、乡村变景区”,全年吸引游客50万人次。目前,陈皮产业每年为茶坑村村民人均创收超过1万元,真正实现产业兴、农民富。
茶坑村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变化大不大,村民最有发言权。茶坑村村民龚雪星经营着一家陈皮店,在他看来,现在村子变好了,环境美了,产业兴了,人气旺了,生意比以前好了。
圭峰会城以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统筹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以点带面,全力推进辖区“三农”工作。陈皮是圭峰会城助力乡村振兴的“金字招牌”,圭峰会城利用新会柑核心种植区的资源优势,大力鼓励和扶持陈皮产业发展,年成立陈皮产业相关的农业合作社14家,辖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约.33公顷(2万亩),富农兴村作用明显。同时,扶持其他农业产业发展,如今年申报的“黄喉拟水龟”等2个“一村一品”项目。大力推广农业农村部“益农社运营服务平台”项目,建立助农平台,帮助小农户对接企业、推销农产品等。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开设“新会陈皮美食粤菜师傅”专项技能培训班,在新会技师学院成立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0万元开展石涧公园入口景观改造工程、紫云路污水管工程和石涧公园栈道修缮工程,扶持“石涧故事”民宿等江门市首批规范管理民宿试点建设。
乡村环境大整治,美丽乡村美如画。现在,行走在圭峰会城的乡村,看到的不仅有干净、整洁、美丽的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来源:文/刘倩图/刘倩殷浩轩(署名除外)
运营:江门日报新会站新媒体工作室
原标题:《南庚、仁义、茶坑……变美了!是你的家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