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为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年至年,财政部陆续发布了六项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八项新增或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若干通知和解读,这是企业会计准则继年大规模修订和增补后的又一次突破性变革。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管理风险的把控更为严格,在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趋势,既保持了中国特色又衔接了国际通行做法,其谨慎性原则延续了以往“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对于估值问题有了更严格的考量,降低了管理人员利用会计制度漏洞粉饰财务报表、调节企业利润的风险。

本文主要从收入准则、租赁准则、金融工具准则三个方面浅议新会计准则的意义。

一、完善收入识别,公正确认模式

旧的收入会计准则在收入确认中只考虑销售商品、资产让渡、劳务三个收入方面,某些情形下会与建造合同准则边界模糊混合,导致业务实质相同的收入确认方法迥异。新会计收入准则将原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统一纳入收入准则确认模型,规范了收入确认条件,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可靠性。

旧收入准则以商品所有权风险、报酬结果是否出现转移为收入确认依据,但是实务中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增强,风险报酬是否转移并不易判断,依赖较强的职业判断和深厚的专业基础,致使会计管理结果越来越不理想。而新收入准则把控制权转移作为收入确认依据,即由销货方的风险报酬转移角度确认收入转为从购货方角度判断控制权转移情况,规范了收入确认的客观公正性。

二、改进租赁分类,优化业务模式

旧的租赁准则要求以风险报酬模型为基础,将租赁活动划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对经营租赁承租人不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所以承租人的经营租赁会形成表外资产,导致其报表无法直观地反应租赁事实,而仅仅通过费用在利润表中体现。由于对租赁人租赁类别的划分,为实务中有目的地构建交易以符合特定租赁的定义创造了舞弊机会。例如,承租方将实质为融资租赁的资产以经营租赁的形式处理,导致资产和负债都不上表,从而达到提高偿债能力指标的目的。

新租赁会计准则中提出“两租合一”的模式,引入承租人租赁物资产化的概念,取消了经营租赁、融资租赁两者明线划分标准,提高了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同时,新租赁准则下的承租人租赁模型打破了原准则下费用各期均摊的模式,将租赁负债折现,加速摊销财务费用,更直观地反应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影响。新准则完善了出租人的信息披露,促进企业改进租赁计划,重新制定架构和目标,不断优化业务活动模式。

三、简化金融核算,深化合理估值

为了规范金融工具核算,金融资产由四分类改为三分类,并突出了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提高了分类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旧准则中,由于分类不够清晰甚至满足一定条件可进行重分类,企业可将金融工具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未出售的情况下,账面浮盈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处置时累积变动转入当期损益,为企业操控利润提供了条件。而新准则中,分类划分更为严格,且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不再转入投资收益,提升了金融工具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降低会计错配率。

新金融工具准则中将金融资产减值由“已发生损失法”改为“预期损失法”,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前瞻性。对于投资者来说,仅仅考虑已发生的损失是无法准确披露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需要提前观测出新信息并作出判断,及时预警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以提高决策质量。(晏雯)

责任编辑:程婵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3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