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三十一届香港美食博览现场(资料图片)
鸿星集团推出的“1元海味盛荟”加热即食包(资料图片)
“在不能出发随心旅行的日子里,先让味蕾去旅行!”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31届美食博览8月12日至16日在湾仔会展中心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特色美食吸引不少香港市民入场“血拼”。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表示,美食博览一直是香港的城中热话,虽然本次美食博览因疫情防控需要,不能提供试饮试食,但仍有大批市民前往购物,并积极使用电子消费券。更难得的是,多个地区展馆通过香港本地代表参展,捕捉商机,证明香港仍是他们重要的商贸平台。
购销两旺人气高
猫山王榴莲、秘鲁巧克力、泰国炸猪皮、深海帝王蟹……在第31届美食博览上,参展商们纷纷于各自摊位前摆放特色美食,丰富的选择让人目不暇接。和往年一样,为推高人气,美食博览首日按惯例推出优惠活动,许多价格不菲的食品以1元(港币,下同)价格出售。“1元和牛福袋”“1元海味包”“1元金茶王港式奶茶”……为抢到这些“1元美食”,大批“吃货一族”手持购物清单、提前两三个小时到现场排队,待展览开幕时推着手推车一拥而入,冲向自己心仪的食品。
由鸿星集团推出的30份“1元海味盛荟”加热即食包,开门仅1分钟,摊位前已排成长龙,摊位职员只好截出前30位幸运儿。佰成集团今年也推出了“1元猫山王月饼”,限量份,不到15分钟便告售罄。香港永年士多(元朗店)准备了每日10个“1元盆菜”名额。负责人陈小姐说:“希望大家一起开心一下、热闹一下。”
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美食博览现场禁止饮食,但这无损香港市民浓厚的购物兴致,有的产品甚至不到半天就被抢购一空。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44%受访者在展览现场花费0元或以上购物,而整体受访者的人均消费额为元,可见展览期间消费气氛甚佳。
参展商大埔振兴有限公司董事陈岳成认为,今年不设试食对商家来说也有利好,“可以成功过滤一群只来试食的客人,入场的是真正消费群”。陈岳成观察到,现场消费火热、活力十足,香港特区政府派发的电子消费券释放出一定的购买力,增加了市民的消费意欲。
电子支付受欢迎
美食博览人山人海的久违热闹景象,让不少港人感慨“热闹熟悉的香港又回来了”,同时也见证香港消费市场在经历低谷后,终于活力再现。大批香港市民“全家总动员”兵分几路扫货,不少参展商表示,在电子消费券热潮下,入场市民出手阔绰,约80%顾客用电子消费券购物。
有香港媒体在现场发现,在美食博览会场的一角,站满陪伴家人入场的男士,一边看守“战利品”一边等待扫货归来的妻女。香港市民关先生一家入场后,转眼间便买满了两个购物车的食品。“今天本来打算只用电子消费券购物,但实在买到停不到手,于是又贴了0多元,现在我老婆还在里面扫货。”关先生说。
香港市民苏女士与两名友人一同到美食博览扫货,共花费近元买了一些补品、海味、方便面等日常食材,其中有元是特区政府发放的首期电子消费券,相当于自己只需半价购买食材,十分划算。香港市民黄先生则两次前往美食博览购物,共花费多元,他笑说有消费券的辅助,购买欲有增加,付款时更爽快。香港市民赵女士购买了月饼、汤包等应节食品迎接中秋,她说,所有产品都可使用电子消费券付款,比以前需要以现金付款更便捷。
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还显示,现场有85%展商接受至少一项电子消费券支付方式,有近80%受访者曾在场内使用电子支付方式付款,超过一半受访者有使用消费券购物,可见电子支付消费模式渐趋普及。
内地企业拓商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受疫情影响各地实施出入境限制,但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仍通过香港本地代表参展了本届美食博览,包括内地的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以及日本、韩国和波兰等,为香港市民呈献当地特色美食。香港国际茶展也设有贵州馆,推广当地名茶。
13家广东企业携英德红茶、新会陈皮、荔枝饮品等广东特色农副产品亮相香港美食博览,客家土窑鸡、盐焗鸡、粤式白切鸡等预制方便食品尤其受消费者青睐。18家重庆参展商带来了超过40种重庆特色风味美食产品,再次展现“重庆味道”的魅力。20家广西企业展示了多种广西优质美食,包括龟苓膏、螺蛳粉、酒类、茶叶、糕点、海鸭蛋等,希望借助香港美食博览拓展香港和国际市场。
大会除了组织本地买家团到场参观采购,也于展览期间安排近场线上商贸配对会议,让买卖双方保持联系,争取生意。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表示,为支持香港恢复国际生意,特区政府推出防疫抗疫基金,包括为未来一年举办的展览提供不少于10亿元的资助。
与本届美食博览同期在湾仔会展中心举行的,还有“香港国际美酒展(特别展)”“香港国际茶展”“家电·家品·博览”“美与健生活博览”等。主办方香港贸发局介绍,5个展览云集超过家国际展商,共吸引逾37万人次入场参观购物。香港贸发局副总裁周启良说:“虽然疫情下未能提供试饮试食,仍见市民乐于购物,并积极使用电子消费券。更难得的是多个地区展馆透过本地代表参展,捕捉商机,足以证明香港仍是他们重要的商贸平台。”
本报记者汪灵犀《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8月21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