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不少读者惦记起了新会陈皮,在煮茶炖汤等场合都喜欢放一些陈皮调味。而本期内容就是老生常谈一下,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的“造旧皮”,又开始大批量出现在直播间、线上商城等地方,让不少新手朋友入坑!
本期内容中老李选择了一些读者朋友发来的“新会陈皮”,少则十年八年,多则二三十年都有,希望读者朋友们擦亮眼睛以选择!
上图是很多朋友会购买的“陈皮单片”。毕竟打着“断片”的旗号,似乎是尾货,便宜性价比高,其实,这类“断片”并不是新会陈皮的尾货,而是“果汁厂”开皮取果榨汁后剩下皮,再加以撕烂后“伪装”为陈皮断片,经过加工而成的“陈皮”。
目前这类“单片”因为在市场上流通的卖相不好,购买的人不多,所以多被收为“九制陈皮”等零食使用,而老李所知的新会陈皮一般不以这种形式单独出现,充其量也就是制作成“陈皮丝”出售(或者断片为原价的八九折)。
上图就是目前广泛出现在市场的“造旧陈皮”,其特征就是“乌黑亮泽”。这是最早的陈皮造旧工艺制作,主要通过陈皮泡水再烘干的反复操作,在一个月不用的时间里,就可以造出“几十年”老陈皮的样子。
但因为此技术已被淘汰,主要是造出来的果皮有“强烈酸味”,完全没有陈化和香味、效果等,已经蒙骗不了大部分消费者,因此多为对付“首次入坑”的消费者使用。
再科普一下,目前新会陈皮的“天花板”年龄问题。就市场上流通的新会陈皮来说,十年真实年份的陈皮已经凤毛麟角,更不要说十年以上的新会陈皮。
这个跟历史原因有关,话说我国于年才开始普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农产品”可以私有化是在年后才开始,此前都是“公家”,也就是私自收藏任何一片陈皮,都是“触犯底线”的事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年开始计算的第一批有新会陈皮收藏习惯的农民,完好地保存下来陈皮至今,最多也就是“41年”,所以,当我们看见50、60年代的皮,除了当时出口港澳地区后来再回流陈皮,是没有“农家自存”的说法了。
老李建议,手上有这类“陈皮”的朋友,可以选择煮水泡脚,或者投入到垃圾分类的里面,毕竟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下面为正宗的生晒新会陈皮的外观色泽,分辨为“十年陈”和“三年陈”。随着时间的变化,新会陈皮陈化过程中的确会出现色泽沉淀,但色泽又是自然分布,不会每一个皮都是同一颜色。
(年新会陈皮)
在自然陈化环境下,新会陈皮每一个皮的陈化速度都是不一致的,有随机性,因为一批陈皮的存放在仓库的里外,上下等位置,都会跟空气、水分的接触程度不同,因为陈化后“颜色”会有差异,但差异又是雷同的,而非统一规格的颜色。
(年新会陈皮)
因此,当我们看见“发黑”这样的一律“穿着”统一的新会陈皮,无论价钱高低,都建议不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