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地方文史研究专家林福杰先生对新会陈皮文化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他曾写下从小到大自己对新会陈皮的记忆。
从学生时期的给药厂“搣柑仔”赚钱,到初为人父自制“陈皮油”给孩子止咳,到成为祖辈教后辈巧用新会陈皮,新会的特色风土人情便在这一代一代的传承中不断流传下来,接下来我们一同看看他的陈皮故事。
“搣柑仔”
“文革”时,“以粮为纲”实为“以粮唯一”,农民种柑赚钱被批判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易柑而稻,柑乡不种柑,一度连新会人吃大红柑还真不易。
由于中医中药少不了陈皮,不能老是以桔皮代替;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很喜爱新会陈皮,有时有出口任务,还是种了些柑树。
每年柑果长成季节,县药材公司采购未熟的青皮“柑青”发外加工,请会城居民、学生剥柑皮,回收制晒陈皮,发给几分钱一斤的加工费,当时俗称“搣柑仔”。
搣[mīd],“搣开”,新会方言剥开的意思。先用小刀将“柑仔”(就是现在的小青柑)一个个地划开外皮3瓣,用手将柑皮与柑肉剥离。但剥多了,指头不好受,可借助削利了的竹签(竹片)为工具。
剥好了的柑皮、柑肉用原竹箩送回。柑肉可以吃一些,但柑仔未成熟,味道“酸掴掴”(方言,很酸),任吃也吃不了多少个。
自制陈皮油止咳显奇效
那时我初为人父,小孩夜咳,一声比一声紧,声声揪心,然而,束手无策。妈妈教我,快烧陈皮油给他擦背。到厨房拿个小瓷碟,倒些食用的花生油,撕一片陈皮点着,淬入油中。
陈皮的火淬熄了,再点,再淬,如是者反复十数次。这油热起来了,就趁热用手指蘸点油给孩子擦背部、肩胛、颈后。
油很滑也有热度,反复摩擦,擦干了再蘸,原来凉溲溲的背部慢慢地温暖起来,陈皮的药效随之发挥,小孩的咳嗽也就停止了,一觉安稳睡到大天光。
新会人家家户户厨房中都有陈皮作食料,随手拈来,实为良药。
如今,也有孙子了。哪个小孩保不了有夜咳的时候,我同样教后辈快烧陈皮油。这陈皮之乡——新会的习俗,在不知不觉中,也不知传了多少代。
新会陈皮编辑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文出处:相约新会丨作者:林福杰
专注新会陈皮文化传播,欢迎